《林家铺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2022-03-07 04:09:22

  《林家铺子》是一本由茅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家铺子》读后感(一):茅盾先生的小说和散文

  提起近现代作家,茅盾必占一席。他的作品比如《子夜》、《林家铺子》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我记得第一次读他的《林家铺子》是在中学时代,到现在都记得林小姐从学校回来扑倒在床上时喊出的那一声“妈呀!”。不知道为何单单对这个情节如此记忆犹新,就是感觉特别符合娇小姐的那种身份。 新华先锋出品的这本《林家铺子》是“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中的一本。其中收录了茅盾先生的多篇短篇小说及散文,比如老通宝系列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这三部短篇小说作品描绘了压迫下的30代农民生活。这压迫包括西洋经济的冲击、资产阶级的盘剥等。老通宝作为勤奋踏实的老农民代表,不认洋货,坚持原始的劳作办法,但是最终养蚕、种稻都失败。老通宝的生命也随之结束。到第三部《残冬》时,老通宝的后代们揭竿而起,走上起义的道路。在《我是怎样写<春蚕>》一文中,茅盾承认自己并不是农家子弟,他写《春蚕》的经验大部分来自祖母玩票性质的养蚕经验。 在“述往追远”这一辑中收录了茅盾自传性质的散文,比如《父亲的抱负》、《我的小学》、《中学时代》等。其中茅盾讲述其父亲患上骨痨之后不得不每日卧床,但是为了坚持读书而折起腿,久而久之腿已经定型,无法伸展开来。我记得以前看过茅盾先生写自己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后管家,长年盘腿坐在大厅一角的高凳上,一边做点手工活一边听人报告。这样的情节也是很难忘。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名篇。茅盾先生不但小说出色,美文也是一流。《风景谈》中对于“戈壁”风景的描写犹如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层层清晰,先是“黑点”、然后是“成为线”,再听到驼铃的声音,然后来到眼前看到“长方形猩红大旗”……这样的细致描写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写作。 所以这本《林家铺子》是适合作为中小学生必读书目的。其中有历史、文化,还有文学性。所以何为经典,这就是经典。“酒是陈的香”,这些文学大师作品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林家铺子》读后感(二):被时代吞噬的每一个人

  最近读了几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策划的“百部红色经典”系列。在我过去的三十年人生里,可以说是不曾触碰这类作品。一是我的心智太不成熟,二是我对沉重的作品都有意远离。但因为听梁晓声讲座的契机,我开始接纳这类文学作品。一点点的体味这类作品带给我的阵痛与力量。

  这把来说下该系列的《林家铺子》。和这个系列的其他书籍一样,以一篇小说名作为本书的名称,但实际包含了作者的很多作品。因而我读完《林家铺子》又继续读《春蚕》。而后我发现矛盾的小说情节很不同于他人。因为大部分那个年代的小说,不论怎样转折,结局似乎都要有点希望在。可我从看完的这两个故事里没看到希望。《林家铺子》里是年关越来越难,直到关门跑路。《春蚕》则是先给拮据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愿景,结果是赔的稀碎。

  这俩故事还有些人性上的共性。林老板只想着自己的生意,自己家的年关该怎么熬过去,甚至因为打仗而能多卖货,感到打仗也挺好。老通宝则一味地痛恨所有和洋人有关的事物,只想依靠祖业做个本本分分的农民。可时代的阴霾,不会善待任何人。农民吃不饱,镇里的人也吃不饱。在大背景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可以说,矛盾笔下是那个年代常见的景象。那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呢,或者说如果我们穿越到那个时期,可有办法自救呢?我觉得是没得办法。我认为小说里的人物已经做到他们最大限度的自救了。不能妄图希望书中的人物跳脱出来,做出什么超凡之举。太多的事情,真的和努力无关。我们都想活得更好,到头来还是要随波逐流。个人的能动力实在是太有限了。

  再说下矛盾作品的语言风格吧。得说十分有时代特色。阅读时好些词语我还都查找了下用法。比如《林家铺子》的第二句话我就已经有不晓得的词汇了,那句“她掼下书包”,虽然大概领悟的到是什么含义,但毕竟我没见过“掼”字。而在《春蚕》中,矛盾的乡土语言简直发挥的极其出色。这点可见,矛盾是真真实实地去观察,去描绘。本书亦收录了他写的“我怎样写《春蚕》”一文。最后一句,写道,“生活经验的限制,使我不能不这样在构思过程中老是先从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开始”这也足以了解到,矛盾对作品认真的态度。

  《林家铺子》读后感(三):旧社会的众生相

  在我国现代文坛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鲁郭茅巴老曹,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六位作家的合称。他们是五四运动后能够被载入现代文学史册的六位著名作家,在一般文学史的教科书上,这六位文学巨匠都享有专章论述的待遇。而其中排行老三的“茅”指的就是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先生,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不可动摇的。而我们今日翻开他如同明镜般的作品,就能感受到那个战乱年代的动荡不安与社会人心的演变过程。走近一步,再走近一步,展现旧社会时局下商业农业图景的幕布就此拉开。

  《林家铺子》这本书是茅盾先生经典作品的选集,以其中开篇的短篇小说题目命名这本集子。此书一共分为四辑,分别是“世相物语”、“铭心随感”、“述往追远”与“从文三昧”,收录了茅盾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类型与风格的三十四篇作品,是非常好的了解作家本人的选集。

  “世相物语”中收录的是《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报施》五篇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像是一部精简版的《子夜》。茅盾先生的笔调轻松欢快,语言富有个性,描写的社会却是黑暗无边的。普通百姓即使兢兢业业,也不能有所回报。这种天真烂漫的叙事风格述说的却是如此黑暗的事实,不免心头一凉。在当时那个社会,所有努力仿佛都是一拳打在棉花上那么无力与无奈。即便充满希望,也显得那么空洞与傻气。其中《秋收》、《残冬》和《春蚕》被称为“农村三部曲”,它们都是以三十年代乌镇农村生活面貌为题材创作的,在故事情节上有一定的连贯性。这些小说无一不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本质与压在人们心头上“三座大山”的事实。其中也不乏像《残冬》中描绘的那样,人们明白了“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而奋起反抗,广大农民从深重苦难中意识到了初步觉醒。

  “铭心随感”中收录的大抵都是生活随笔类的散文、杂感,读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迎面有一股“鲁迅风”。其中《白杨礼赞》我记得在小时候的语文课上曾经学过,被选入过教科书。“述往追远”收录了五篇回忆性质的记叙文,选自茅盾先生亲自编写的自传类作品《茅盾自传》,是珍贵的研究作者本人的第一手参考资料。“三昧”一词是佛教用语,意为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通常指集中思虑的能力,或指修习所得、发展了的集中力。“从文三昧”则收录了六篇评述感想类以及学术性质的议论文,比如茅盾先生的读书心得、作品的创作来源与素材收集等。

  正如文学评论家张光年曾说,茅盾先生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茅盾先生的文字之所以有如此通达的穿透力很大的原因就来自于此处。我想,好的文字不光只是讲一个故事就够了,还应该看看背后有什么,它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没有什么文字能比周围一片鼾声此起彼伏,而此刻清醒的人奋笔疾书而成的东西更令人震惊的了。

  《林家铺子》读后感(四):志得鸿鹄,一个丰富多面的茅盾

  作者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茅盾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此外,茅盾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有人说茅盾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

  本书是茅盾的作品选,全书共分《世相物语》、《铭心随感》、《述往追远》、《从文三昧》四辑,收录了小说、散文、回忆录以及文艺评论创作谈等文章共34篇。书中既有反映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内外动荡的时局下商业、农业从业者努力在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下找寻出路却仍难逃失败的悲惨故事,也有展现农民放弃幻想、联合反抗封建与官僚主义压迫的觉醒时刻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章,全面地反映了茅盾的文学特色和创作风格丰富多元化,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下面我就选取各篇章的代表作品作一简单介绍:

  一、《世相物语》小说篇。由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继承发扬了鲁迅写实主义手法,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现状,衍生出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比如“以小见大”手法创作的《林家铺子》,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由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间的关系等决定。由于当时现实的矛盾的复杂性,作者就运用曲折的情节来反映它。小说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社会分析的深刻内涵和成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它还让读者从林先生的商业经济活动中了解了旧中国乡镇商业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及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悲剧命运。而“农村三部曲”之一的《春蚕》则是集中反映在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农村,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恐慌。通过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丰富立体化地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二、《铭心随感》散文篇。郁达夫曾说:“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 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三、《述往追远》回忆录篇。此章节主要追忆了父亲的抱负和患病时期的点滴轶事,另有作者回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求学历程,文笔清新自然,语言生动有趣,极富生活情调和怀念之情。

  四、《从文三昧》文艺评论创作谈篇。作家周扬曾说:“茅盾是‘ 五四’ 以来第一个卓有成绩的文艺评论家。”他的文艺评论和创作谈,始终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自己的创作实际,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并且主张学习和吸收世界文学中精华有益部分,使中国文学有个长足健康的发展理念和前景。比如茅盾于1923年发表的一篇《文学与人生》就是这一理念的著名文艺短评。

阅读更多原创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