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2022-03-07 09:00:24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是一本由[英] 约翰·斯道雷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精选点评:

  ●又一版。。

  ●颓废的十月里的唯一收获。讲了很多文化层面的知识,也对一些时代流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是一部好书,译者也算是尽职尽责。我还有很多地方没看懂,应该说是因为我的能力不够造成的,毕竟有些跨学科的嫌疑。以后还会再翻开重新阅读的。PS. 看这本书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想到珊珊在课上讲跨文化的地方,不过这本书的见解更加宏观,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具体的微观的操作层面的内容。

  ●“导论”的一种范本,在有限的篇幅内构造了理论介绍、批评以及案例分析的平衡,作者个人的倾向性丝毫没有减损作品文本的相对客观与相对全面。常江老师的翻译严谨流畅。

  ●导读书,对文化理论的介绍挺全面。

  ●对我社会学本科学习最有帮助的一本书,非常不错

  ●基本茫然

  ●经典的大众文化研究入门书,内容丰富,并不难读。相比起上一个中文版,作者不仅新增了《大众文化的物质性》整整一章来谈论物质文化或者说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其他章也有增加的小节。但作者的整体思路、结构以及观点都没有什么变化,考虑到这本书内容上的丰富性和观点上对大众文化的拥护,可想而知对国内还将持续产生影响。

  ●渐入佳境,头两章和最后一章真的是“意义就这样暧昧不明地从一个能指偏向另一个能指……永无安身的那一天……总还没站稳脚跟,就再一次迎来新的指向”,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感谢带来的较高“充盈”感

  ●扫盲书

  ●寶藏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一):文化理论:脉络与关键词

  本书作为教材,非常贴合本身导论的定位,不仅对经典的文化研究流派学说进行了简洁生动的重构,更是针对每个议题列出了大量的参考书目,方便读者进行系统的索引。

  从大众文化定义开始,作者回顾了文化研究被摈弃的精英传统,呈现出了一个精英不断修正自己,对主体更加宽容的姿态。同时,大众文化的定义因为zz经济规则的波动,也出现过一些界限模糊的文化现象,比如严肃音乐的商业挪用。同时涉及到群氓文化的起源,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激进的学院立场。群氓文化象征的美国化,同时涉及到有着清晰葛兰西来源的霸权理论,以及相当一部分反抗性文化被消费主义吸收的过程。总而言之,涉及到艺术文本等精英话语的反思和自觉。

  在文化与文明的传统中,作者梳理了物质、工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生活困境转型。从阿诺德的前现代色彩文化定义(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出发,生发出了许多有着zz经济历史背景的等级观念。上世纪五十代,美国也生发了一场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主要阵营分为审美自由主义、企业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或是社会主义。同时涉及到多种层次的划分方式,如高雅/平庸/野蛮。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二):斯道雷与开放中的文化研究学脉

  常言道,一本书再版的次数决定了其畅销的程度,毕竟,所谓“再版”即以原版本为基础进行较大修改,有时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能够持续进行修订与完善足以见得文本本身在内容上所具备的生命力。在我面前,这本由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所著《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后简写为《导论》),作为一部标准的学术著作,截至目前为其止英文版已更新至第八版(2018.12)。当我阅毕最后一页掩卷沉思时,不免感叹这部经典著作其经久不衰中散发着的魅力,可以说,《导论》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文化研究相关著作后,最为愉悦和精彩的一次阅读体验。一方面,这源于常江老师相对通俗和接地气的译术水平;在另一方面,斯道雷本人在本书中借其具有的博识打捞并串联起我在之前阅读中了解和接触的零星学术思想,为我编制了一幅相对完整的关于文化研究的学脉地图,重点在于通过历时态的思想史梳理,较为清晰的呈现出了库恩所谓“范式革命”是如何在不同阶段的文化研究学脉中得以发生。

  斯道雷作为英国伯明翰学派元老级人物格雷姆.特纳的“高足”,其“伯明翰血统”固然重要,但真正促成《导论》畅销的根本却在于它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全面而系统地梳理、阐释了各种文化理论,包括“文化与文明”传统、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由于本书是对文化研究的进行的一种地图式的谱系关系梳理,所以我尚不能持一个总体观点对斯道雷笔下的思想史进行系统解读,所以在此我提出几个在自己阅读过程中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导论》挪用葛兰西“霸权”的概念(又译“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了大众文化及其与zz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探究当下大众文化消费中隐含着的意识形态,为现实提供了一套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资源。具体地讲,根据葛兰西的理论框架,大众文化既非结构主义意义上自上而下的文化扭曲,也非文化主义意义上自下而上的文化自我确认,而是受制于相互冲突的各种关系的角力场,所以在斯道雷看来,葛兰西霸权理论能有效避免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为重构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理论及zz问题提供可能性。以霸权概念代替统治概念是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订: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霸权地位的领导阶级是因为其能够一定程度上容纳对抗阶级的文化及价值观;这种霸权并非意在消除工人阶级文化,而是在于将工人与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耦合。换言之,既不存在大众的真实文化场域,也不存在原汁原味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充满谈判、协商、对话与斗争的场域,于其间争夺霸权的关键是要占领“常识”与大众文化领域。

  《导言》还深入浅出的交代清楚了后结构主义是如何以结构主义作为基础而超越的,以往我们往往会简单认为后结构主义是反结构主义的,实则不然,后结构主义是一种新的结构主义,它并不是结构主义的掘墓人。在第六章中,斯道雷强调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范式,它庞大的学脉系统中收编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哲学、历史、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结构主义本身发源于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提出的“关系”和“结构”两概念,其后经列维.施特劳斯“二元对立”结构学说的浸染以及威尔,赖特在分析好莱坞西部片的过程中对“二元对立”的补充和超越。最终聚焦于罗兰巴特,其代表作《神话学》勾画了一个解读大众文化的符号学模型,将结构主义联结了大众文化诸多领域,以“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的两重指意系统扩充了索绪尔“能指所指符号”的公式。斯道雷最后将读者的目光带到德里达、福柯等人身上,并以福柯在“全景敞视机制”中建立的权力关系模型的社会现实版作为本章的结束。从语言学到电影分析,从社会现象到权力机制,不仅将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思想流变揭示得水落石出,甚至还为每个主要论者都勾勒出一幅思想肖像。

  《导论》细致且清晰的还对大众文化各领域复杂概念及夹缠的理论谱系进行了梳理,。虽然“大众文化”这一基本概念百家争鸣尚无定论,但斯道雷认为这是由于与之相对的“他者”(群氓文化,工人阶级文化,高雅文化,民间文化等等)缺席或在场造成的。多变的“他者”使“大众文化”因使用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文化”与“大众”概念的复杂。作者援引雷蒙德威廉斯的思想体系,认为文化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指意实践”,这种观点使大众文化对象最大程度地囊括了从海滨度假到圣诞庆典,从肥皂剧到连环画的多种文化现象(场合)。斯道雷从厘清基本概念入手,将复杂的对象拆解为多个关键点加以分析,力求清晰准确而不是一家之言。

  在追溯了整个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之后,作者于结尾之处指出本书未能开创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但对斯道雷对文化研究核心店——大众文化亮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大众文化兼有两种使命,一是权力批判自以为是的精英主义价值观;二是避免掉入疲软的反智主义窠臼中。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最大的贡献是勾勒出了一幅学术地图给沿袭者参考,我想斯道雷这种深度梳理,恰恰证明了文化研究其所具有的一种持续开放包容的学脉取向。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三):走向自我意志的主宰

  了解到约翰·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纯属偶然,是在漫无目的的找书单过程发现的宝藏。当前逆全球化趋势甚嚣尘上,但是全球化的格局又如一台轰隆的机器驶向前方。当全球化变得不可逆转,整个世界开始变得趋同与单调时,文化是否可以独善其身?这是我通过对大众文化与文化现状的一次学习与反思。一、何谓大众文化?作者开宗明义引出对于“大众文化”的思考,很多时候对于这一概念,人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词罢了。这也是印证了长期以来对文化的模糊边界的看法。就作者梳理而言,文化是什么?第一,文化是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是一种一类人群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更是跨越意识观念成为一种实践。因此,在不同的场合,文化一词展现出高度的延展性与多元化属性。

  当然,文化与意识形态常常是一对看似模糊但又边界泾渭分明的概念。在国内,意识形态似乎总是作为一个负向的词出现,这缘于国内的zz生态与制度环境。在现在比较主流的看法,作者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是指为特定人群所接合(articulate)的观念系统。这是一种共识般的存在,涉及行业、党派与专业社群等组织。 第二,意识形态是为某种掩饰、扭曲或期满,用来描述某些文本与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假设。 第三,它还可能是意识形态的构成(对接第二个定义),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总结道。 第四,罗兰巴特认为,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 第五,路易·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理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关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由此,从文化到意识形态,作者引出了“大众文化”一词。大众在数量上呈现“多”的基本事实,但是这种“多而大”的背后是主流的民意还是相对低俗与普通的观念呢?这个是将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对比时所提出来的。因此,就学界当前的诸多看法,大众文化可以是被多数人喜欢的文化,也可以是与高雅相对的文化;它可以是人民的文化,更可以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抵抗”与“收编”的冲突游弋过程。当然从后现代视角来看,大众文化就像一个蓄水池,正将形形色色的观念与文化囊括、改编以及创新。

  但是,我们需要谨防对文化、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滥用。任何文化离不开其语境与现实形态。语境对文本的意义进行生产和限制,文本同样可以反过来对语境的意义进行生产与限制,两者之间存在积极互动的关系。

二、文化与文明的传统

  在这一部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形成,这种新文化的兴起代表了旧文化的终结。

  在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开始对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剖析,他认为这种功能就是对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天性加以约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工人阶级获得文化并进行抗争的工具,并借此提出了用文化来驱赶大众文化的命题。

  不过在利维斯主义者看来,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其中《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小说与阅读公众》以及《文化与环境》被称为利维斯主义的三大代表作)在整个利维斯文化语境下,言情小说、广告等大众文化被视作低俗与流氓等同的文化,将人们带入了“白日做梦”的危险境地。这种看法有它的正当之处,不过更为偏激的观点着实招致了更多的指责与评判。

  在一战之后,美国一直弥散着对文化进行分等的趋势——高雅、平庸与野蛮。不过仔细思考,这种强制性的分等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开始反思大众文化背后的话语霸权与负向作用,但是也极大地消磨了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在此,我只想说,让文化回归文化,使其成为单纯的文化。不过,这是极不可能的。

三、文化主义

  一开始,利维斯主义成为文化主义中极为强势的一部分。但随着《文化与社会》、《识字的用途》以及《漫长的革命》等著作的发表致使文化主义与利维斯者分道扬镳,前者更加关注大众文化的意义与功能。

  在霍加特《识字的用途》看来,大众文化并不是那么的糟糕,并开始为其辩护。在书中,他开始将大众文化滥觞低俗的内容归咎为商品的制造者,而非将商品转化为大众文化的人。在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教育是抵抗群氓文化宰制性力量的工具,将工人阶级过去的生活大加颂扬。

  其二,雷蒙德·威廉斯德《文化分析》一书摇曳着文化主义大旗,将文化视为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文化是理想的,为人们提供指路明灯;二是记录功能——文化现存的文本与实践;三是文化的社会性——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在这里,文化不再是等级的化身,而变成了共同的文化。

  其实,不论是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还是维诺的《大众艺术》,旨在为大众文化正名。他们认为,只有采取批判的态度才能摒弃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对垒的错误观点。真正的批判并不在抵抗大众文化的侵犯啊,而是在大众文化里面区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四):章节重点

  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

  1、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p-2

  2、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文本观(霍尔:大众文化是创造总体性的社会观念的场所)、罗兰-巴尔特的神话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实践)相比于文化,意识形态更具zz性。

  3、大众文化:数量区分、高雅与低俗区分、群氓文化论、人民文化(生产问题)、葛兰西的“霸权”与zz分析(大众文化是富含冲突的场所,被统治集团抵抗与统治集团收编进行斗争)p-13

  4、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p-16

  5、文化研究可简单分为两种:1??文本研究(如流行小说、电视、音乐)2??活文化或实践研究(海滨度假、青年亚文化、圣诞庆典等)。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

  大众文化的zz研究兴起

  1、马修-阿诺德:大众文化研究的“文明与文化”传统。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知识实体等、文化驱赶大众文化、文化呼唤国家(将大众文化视作zz骚乱)(精英主义陷进)

  2、利维斯主义:(继承了阿诺德的文化zz理念)“文化危机”、“文化混乱”,认为20世纪“标准化和低水准”为特征的文化加速蔓延。代表作《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小说与阅读公众》、《文化与环境》。基本立场: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

  3、欧内特斯-梵-登-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生产的必然结果。p-37

  群氓文化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压抑作用。群氓文化空虚的文本与实践经由消费者填充了人们空虚的心灵,而人们对这种文化消费越多,人们的心灵反而越空虚。p-38 工业文化使生活变得贫乏。

  第三章:文化主义(culturalism)

  (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路径,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派迪-维诺)(文化主义:1??方法论2??批评x-霍加特《识字的用途》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50年代遭遇大众娱乐场的威胁。批判对象指向的是商品生产者(大众文化制造者)。文化的衰退,通俗小说是首恶。

  2、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分析”:1??文化的三种定义类别(p-54):理想文化(尽善尽美状态,永恒秩序与真理价值);强调“记录”功能(意指某种文化的现存的文本与实践,人类思想与经验保存的具体形式);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对文化主义起决定作用),人类学视角、文化表达特定意义与价值,不应设标准来衡量文化的优劣,而是总结文化变迁的规律与趋势。2??文化分析的目的在于挖掘文化机制的基本特征(整体生活方式中各个部分间的关系)3??重建“感知结构”(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代表作:《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3、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1??阶级即是社会形式,也是文化形式,其形成是历史过程。2??工人阶级文化是英国最优秀的大众文化。3??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与价值观、行为与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

  4、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大众艺术》:1??在大众文化内部明辨优劣,区分好的大众文化与坏的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因价值观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文化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2??在大众文化内部区分出“大众艺术”(好的大众文化)(脱胎于群氓文化,最终超越其母体的文化形式)。3??文本与受众的互动十分必要。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

  1、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文化理论认为,对文本和实践分析必须考虑到生产这些文本与实践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类型。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制度和社会意识的确切形态)。

  2、法兰克福学派(德)(混合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瓦尔特-本雅明、马克斯-霍克海默、利奥-洛文塔尔、赫伯特-马尔库塞。1??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同质性”、“可预见性”,文化的标准化、模式化。2??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三特征“标准化”(按照生产者规定的方式听歌)、“消极被动过程”(情感慰藉)p-82、“社会黏合剂”(忽略压迫,忍受情感痛苦) / 文化工业并非无所不能,消费者不易控制,亚文化群体通过音乐表达zz理念。3??法兰克福学派大多学者都持二元对立观点,认为文化与群氓文化(无营养的欺骗性文化)存在本质的不同。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化复制技术的诞生正在改变社会文化的功能。文化的意义不再独一无二,“民主式”文化,每个人能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阿多诺认为意义存在于生产方式中,本雅明则认为意义在消费过程中产生。p-86

  x

  3、阿尔都塞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深入分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结构(包括三种实践:经济实践、zz实践、意识形态实践)上。1??意识形态是“一套表征(影像、神话、观点或概念)的系统(遵循独特的逻辑),是使人类体验到自己与真实存在的社会条件产生关联的一种“实践”。意识形态包含与现实相关的真实关系,也包括想象性关系。2??问题域(哪些问题需要被回答的系统),文本由被呈现(表达)出来的东西和缺席的(未表达)共同结构的。文本意义的解读不但需要发现文本中有什么,还要文本背后的假设。3??症候式解读(批评实践解构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的意味,未显露的症候)p-90 4??意识形态是个体与真实生存环境之间想象性关系的表征,活的物质实践,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ISA说)生产出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教育、宗教、家庭、zz、传媒、文化工业等范畴,意识形态的对象通过“召唤”(hailing)与“质询”被生产出来。在广告中的运用p-97,参见朱迪斯-威廉森《解码广告》。

  4、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1??“霸权”理论(某中进行中的状况,统治阶级通过操纵“精神及道德领导权”的方式对社会加以引导。某个社会群体设法将自身特定利益展示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权力阶级的利益普世化为社会整体利益。(伴随着协商、抵抗和收编)压迫性国家机器:军队、警察、监狱系统。“有机知识分子”文化精英的领导者作用。2??大众文化是人们在积极主动地消费文化工业的文本与实践之中被生产出来。(作为反抗宰制性文化和母文化符号形式的青年亚文化) 3??霸权理论认为,大众文化乃是一种“上”与“下”、“商业”与“本真”之间彼此“协商”产生混合物,是平衡着“抵抗”与“收编”两股力量的稳定的“场”。p-100

  5、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1??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利用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可拉康精神分析学说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2??话语:强调一切社会构成都是有意义的。物体的客观存在独立于话语之外,但只有身处话语之中物体才有意义。p-102 3??接合(articulation):意义的产生是接合活动的结果,雷音乐的分析案例p-104。 文化分析的使命就是要把特定的生活方式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弄清楚。p-105,整个社会建立在意指系统的基础上。3??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义:意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包含着冲突与协商)p-106,文化最为关注的乃是意义的生产和交换,也就是意义的赋予和获取过程(霍尔)。4??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天性与常识”之间的冲突

  第五章:精神分析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文明的创造力必然导致人类本能(最重要的本能驱动力是性)的压抑。2??心灵分为“意识”(个体与外部世界)和“无意识”(本能驱动与被压抑欲望),前意识(能够回忆起来的事,存在于前意识之中)3??自我(ego)(后天发展而来,改造后的本我,表现为理性与常识)、超我(super-ego)(俄狄浦斯情结消解的过程中出现,最深层次的本我,比自我更加远离意识)、本我(id)(人类存在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尽可能满足本能需求)。(本我的力比多libido,以性欲和性冲动为主的本能或能量)〉〉〉人性在文化的管制中形成,由外部世界塑造。p-112

  本我(快乐原则)与自我(现实原则)的矛盾。4??“梦”的首要功能:使人们的睡眠不受打扰。(打扰睡眠:外部刺激、近期事物以及被压抑着的本能冲动)梦以讲故事的方式让睡眠中的人们免受侵扰。梦是“白昼的剩余物”p-113。 梦是一种“妥协结构”(本我所激发的欲望与自我对欲望的压抑之间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梦是对(压抑或禁忌之)欲望的(隐蔽性)满足。p-114 5??挖掘梦的“真实意义”,运作机制分为“凝缩”(condensation)、移情(displacement)、象征(symbolization)、次级修正(secondary revision)6??精神分析学说用于文本分析:一是以作者为中心,将文本等同于作者梦境;二是以读者为中心,“作者中心论”,文本通过何种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欲望和幻想进行象征性释放。文本视为梦的替代品,“前快感”(虚构性文本通过展示幻想的方式,使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快乐与满足有了释放的可能。)文本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之内,还与读者的解释相关。

  2、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主体”(subject)概念,研究文化与电影。1??实在界(the real):尚未被象征化的物质界(Nature),包括外部的客观世界、弗洛伊德内心世界中的本能驱动。我们对自己的归宿和新事物的诞生一无所知。对应“象征界”(the Symbolic),实在界客观存在,始终以象征界的形式出现。意义的一种主体间(inter subjective)网络,某种主体性被激活(行动与制造意义)同时也被压抑(行动和意义制造受限),(例如获学位前和获得后,人实质并没有更高明,但象征法则认可你的新智力状态)2??镜像阶段(自我开始浮现),想象界(the Imaginary):一系列影像的集合,通过影像完成身份认同,也不可避免产生对自身的误读与误认。自我的产生是一个自恋的过程,通过外部客体身上寻找认同感,来构建一个想象性与整体性的自我。3??去-来游戏(for-da game)(弗洛伊德发明)(进入语言,身兼主体和客体两重角色)存在的象征性消逝是进入意义的必由之路。为了融入文化之中,我们必须放弃自我身份,放弃我们的天性。p-1263??俄狄浦斯情结(直面性别差异),能指到所指的运动。

  3、电影精神分析p-128:代表人物(劳拉-墨维,窥视欲:将他人当作自己“控制性凝视”(controlling gaze )所宰制的对象,“性欲客体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窥视由性欲驱动,是一种“通过视觉将其他人变为性刺激对象”,电影产生两种矛盾视觉快感:窥视快感与自恋快感。电影的建构:叙事与展示(认同男主角,窥视女主角)

  4、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fantasy):幻想不同于幻觉(illusion),其作用在于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仿佛是我们观看世界与感知世界的一个框架。“现实”被幻想建构出来。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欲望并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被建构出来。

  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1、结构主义文化分析方法。以法国为主,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罗兰巴尔特的文学文化研究,米歇尔-福柯的哲学与历史研究,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研究。

  2、索绪尔:能指所指及其任意武断性。意义不是在能指与所指的相互关联与协调中产生,二是存在于差异关系之中。并非每个词都有固定的意义,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意义,意义存在于差异之中,狗的意义在于其不同于猫或猪。意义是关系的产物。组合与选择。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概念化过程需要依赖自己所使用的语言,最终依赖自生所处的文化。语言(系统,规范的社会机制)和言语(个体言说的方式与具体应用)。历时性(语言的历史变迁)与共时性方法(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结构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通常是一种共时性方法。(非历史视角使其遭受批评)总:意义在组合与选择的关系中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结构主义者不关心文化的内容,二是文化与实践背后的结构,结构的存在,文本和实践才意义。结构主义的使命在于揭示意义生产过程中的规则与惯例(结构)。p-139

  3、列维斯特劳斯:意义的产生是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互影响的结果。神话的二元对立结构,意义在互斥的两极之中产生,想知道好,需要明白什么是坏。威尔-赖特《六把枪与社会》(结构主义方法分析西部影片)探寻神话如何通过自身结构向社会传递观念与秩序。

  4、罗兰-巴尔特与神话学:符号学方法应用于大众文化分析。一个符号具有指向多重意义的潜能。人们会应用哪种代码对文本作出解读,取决于三个要素:文本所在的场所、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读者的文化背景。p-148

  5、后结构主义(意义非固定,处于生成过程中)

  6、雅克-德里达:意义总是延迟的,总是既缺席又在场。延异(difference):意指意义的出现总是既有延迟又有差异的。意义既依赖结构差异又取决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

  7、福柯的话语与权力:话语(discourse):为人们所组织且本身具有组织性的知识体,在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特定实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赋权、限制和建构。(比如语言是一种话语,它赋予我言谈的权利,对我所说的内容作限制,并将我建构为一个会言谈的主体。权力产生了现实,并通过话语机制产生我们赖以信仰的真理。某些特定类型的话语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发挥真理功能。话语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探寻人类如何通过对真理(被严格规定为真和假的确定区域)的生产来实现对自身与他人的规制。

  8、全景敞视监狱(由杰里米-边沁设计的监狱类型)权力的凝视,自我的规范。p-162

  第七章:性别与性取向

  1、女性主义流派:激进女性主义(女性受压迫源于父权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男性统治女性是资本统治劳动力的结果)、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具体形式中探讨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希尔维亚-沃尔比的“双重系统理论”(女性受压迫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互相勾结的产物)。

  2、经验现实主义(文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程度判断其现实与否)经典现实主义(文本多大程度掩盖自身被建构的事实)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1、20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让-鲍德里亚、詹明信。后现代主义三个主要方面:绝对价值标准的崩溃、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融合。后现代主义乃是一种旨在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的思想观念。

  2、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后现代状况体现为西方社会出现的一种知识地位的危机,体现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及其合法性的衰落。异质性压倒同质性。

  3、鲍德里亚:《符号的zz经济学批判》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简单的符号文化,不如说是“拟像”的文化。原本不存在,人们看到的是被建构出来的复制品。作为超级现实(真实)的“仿真”,仿真可能比真实更加真实,如人们认为越南战争只有像《现代启示录》那样的影片,才可被称为真实的战争。p-231.(约翰-菲斯克:后现代传媒不再提供关于现实的次级表征,而是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进行生产。

  4、詹明信(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文化发展的三种类型: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借用威廉斯文化形态分类:宰制性文化、新兴文化和剩余文化。)“混仿”,基于影像和外表的后现代文化拒斥深度,在互文中完成,对旧风格的模仿。吉姆-柯斯林的“新式泛型”:电影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引用、提及或照搬其他电影中的元素。应用参考p-240、p-253。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五):好像都忘了。。

  第一章 何为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范畴,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填补,而这些方式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彼此矛盾的。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大众文化的概念加以使用。 []威廉斯的文化三个范畴 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 作品及其实践 []意识形态 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 某种掩饰、扭曲或欺瞒,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资本主义掩盖剥削) 意识形态构成,即某一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 意识形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如女,黑人) 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关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意识形态提供了zz维度,与权力和zz密切相关。 所有文本最终都是zz的 []大众文化 是指那些被很多人热与喜好的文化(量化标准难以界定) 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是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但界限越来越迷糊) 群氓文化(操纵性的文化,是意识形态机器),正因有了大众文化,我们才意识到自己还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梦可做。 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但离不开商业) 大众文化是富含冲突的场所,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对被统治集团进行收编的力量进行斗争。抵抗与收编,交流与协商 后现代主义观点,文化不再有高低之分 大众文化的根本前提:工业化,城市化 工业化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关系 阶级与阶级居住地的彼此分离 法国大革命恐慌,zz控制文化 []意义的语境化 语境指的是那些令某一特定文本的意义得以充分显现的其他文本。(接合) 共生文本(连接特定文本) 内生文本(围绕意义编织都其他文本) 纯文本没有文化意义? []第二章 “文化与文明传统”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出现了被统治阶级的文化 文化企业家以赢利为目的而生产出来的文化 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生产出来的,旨在鼓动zz变革的文化。 马修.阿诺德 《文化与无政府传统》 文化含义 知识的实体,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 使自己了解世上最好的知识,并令这些知识盛行于世。使全人类向善 获取这些知识,净化自己 追求文化过程 无政府状态,成了大众文化的代名词 文化的功能:教训与指引 文化国家:用文化和强权来抢占地盘,严格控制工人阶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内的狂躁情绪。 鼓吹自上而下,反对自下而上 利维斯主义 文化是少数人的权力 群氓文化是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其创造者是被商人所雇佣的技术人员,其受众则是麻木不仁的消费者。 群氓文化空虚的文本与实践经由消费填充了人们空虚的心灵,而人们对这种文化的消费越多,他们心灵反而越空虚。这一压抑作用的恶性循环使得真正的满足成了空中阁楼,艰于触摸。 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30年代是工人阶级的文化 50年代这种文化被大众娱乐威胁。 工人阶级消费者追求的不是对日常生活的逃避,而是对日常生活的强化,他们笃信日常生活本来就很有趣。群氓文化是对它的破坏 现代大众娱乐最错误、最招人非议之处不在于其贬低了品位,而在于其品位进行了过多的刺激,进而使品位变得枯燥乏味,直至消失殆尽。 文化征服/教育是抵抗群氓文化的重要措施。 雷蒙德.威廉斯 《文化分析》 文化的三种类别 意指人类的某种尽善尽美的状态或过程,以某种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的状态存在。 某种文化的现存的文本与实践,是人类经验和思想得以保存的各种具体形式。 强调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表达。 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存在的三个方式 特定时空之下的活文化,那个时空中的人能够理解。 各种形式的文化记录 选择性传统,将活文化和某一时期的文化联系起来。(有,价值观机制和阶级利益决定) 文化分析可通过还原文本或实践的历史语境方式,提供一种对文化的替代性解读。 工人阶级生产出来的文化带有集体主义特质和民主色彩,集中体现于公会组织,合作社运动和zz党派中。 区分大众文化(商业资产阶级创立)和工人阶级的文化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 阶级的形成是共同经验的结果。当拥有共同经验的人为捍卫其集体身份与利益而与那些拥有不同(相反)利益的人展开斗争时,阶级就诞生了。 自下而上的历史 历史发展过程中重新定位工人阶级的经验。 工人阶级的自我构成是一个自觉的过程 文化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它将文化(人的作用,人的价值观以及人的经验)视为在社会学和历史学意义上对既定社会形态加以充分理解的核心要素;消极意义上,文化主义代表着一种立场,它认为文化不是自足的,而是由社会结构导致的,并指出社会结构是文化的终极因素,约束着文化,最终也生产着文化。 霍尔,维诺《大众艺术》 培养大众对于大众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分辨力来替代因早期理论家对大众文化的攻击所形成的误导性的原则。 流行音乐展现的是“情感现实主义” 青年男女认同这些集体表征,并以之指引自己的想像。 伯明翰创建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对文本和实践的分析必须考虑到生产这些文本与实践的历史条件。 生产方式可生产以下 获取生活必需品的特定方式 生产方式的操纵者与工人之间的特定社会关系 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制度) 总体上,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zz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经济基础包括 生产力:物质材料,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以及劳动技巧。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阶级关系。 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观:经济决定论,认为上层建筑的一切表现都只不过是对经济基础的被动反应。(其实是决定性的,但不是唯一的) []威廉.莫里斯 从艺术和异化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涵。 创造性劳动并不仅仅是一种可供人享受或逃避的行为,而且是决定人何以为人的重要依据。 艺术应是生产劳动过程中对快感的表达 《乌有乡消息》 []法兰克福学派,德国知识分子群体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文化工业:群氓文化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 同质性 可预见性 大众文化维护了既有的社会权力,而不是对文化权威的威胁 利奥.洛文塔尔:革命的趋势只要稍露锋芒,就会立即为财富、历险、热恋、权力和感动等白日梦般的虚假满足感所冲淡和打断。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资本主义通过满足大众的某些需求而消解了人们心底的更为基本的愿望(zz理想的发生) 认为高雅文化中包孕了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理念。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隐含的批评。 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 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 劳动把人们引向群氓文化,而群氓文化又把人们带回到劳动中。只有文化工业之外的本真文化才能打破这个循环。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标准化的音乐,听歌的方式是被控制的 听音乐是消极被动的过程,消费是不得已的 社会粘合剂,甘愿忍受现实生存环境带来的痛苦。 质疑:消费的积极主动性? 瓦尔特.本雅明 《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文化复制技术的诞生正在改变社会文化的功能,复制技术可以将原本的复制品置于原本所无法深处的环境中。 灵韵:文化文本或实践所具有的本真性,权威性,自洽性和间离性。文本脱离权威,开启崭新的,多元的阐释空间。使得文化得以在不同语境下,出于不同目的而发挥不同作用。 消费过程从宗教仪式变成美学仪式,文化变成了群氓文化,但消费并没有变成群氓消费。 []阿尔都塞主义 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进行全方位深掘 社会结构的三种实践 经济实践,zz实践,意识形态实践: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上层建筑存在一定的自主权。 意识形态三定义 一套表征(影像,神话,观点或概念)的系统(遵循一套独特的、严谨的逻辑)使人类体验到自己与真实存在的社会条件产生关联的一种实践。意识形态的运行始终处于深度的无意识状态之中。一种想像性的关系。意识形态是在表征层面上发挥作用的,表征,指的是我们将真实情况呈现在自己或他人面前的方式。问题域(客观的内部指向系统,确定了哪些问题需要被回答的系统)文本是由被呈现出来的(表达出来的)东西和缺席的(未表达出来的)东西共同建构的。——症候式解读真正充分的批评实践并不是扩音器,要代替文本说话,而是要在文本之中生产出一种新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告诉我门为什么文本中的那些沉默,缺席和简陋——那些陆续上演却不可言说之物——具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在一个文本想说的东西和真正说出来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个裂缝,一种内部的疏离。 马施立将文本分为三个部分 意识形态的意味(真话) 实现的结果(对真相揭露) 文本的无意识(症候式解读) 意识形态第二定义。 个体与真实的生存环境之间想像性关系的表征。包括仪式,风俗,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实践形态,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生产出来的。方式是召唤和质询。意识形态创造自己对象,并使这些对象受到特定思维方式和行为类型的支配。 []霸权 葛兰西,霸权指的是某种进行中的状况,它描述了统治阶级通过操纵精神及道德领导权的方式对社会加以引导而非统治的过程。某个社会群体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尽管社会中存在剥削和压迫,但各个阶级之间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彼此和谐相处;被统治阶级服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目标以及文化和zz内涵,并以此方式 有机知识分子:操纵霸权,对道德和精神生活的革新加以形塑和操控 青年亚文化如何放弃抵抗? 均势妥协 []后马克思义与文化研究 包括后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 将其他学说丰富马克思主义 话语的概念,一切社会构成都是有意义的。物体的客观存在独立于话语,但只有身处话语之中物体才有意义。 拉克劳,霸权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将敌对状态弱化成简单的差异。 接合文本和实践可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下,出于不同的zz目的,以不同的话语,操不同的口音来言说(仅仅是说)。是zz斗争的象征,关乎谁有权力和威信决定社会现实的意义。 文化从表面上看只不过是描述了现实,但实际上它建构了现实。 第五章,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文明的创造力必然导致本能的压抑,并在无意识中得到升华。 潜意识:冥思苦想之后可以回忆起来的事情,存在于前意识中。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最初是孩童对父母权威的内化和内投 梦的解析是通向无意识的光明大道 梦的功能.免于外部刺激,近期事物,本能冲动,梦包含梦幻意识(潜意识)和外显的内容。 梦的运作机制:凝缩,移情,象征(比如阳物),次级修正 阉割对于男孩,导致俄狄浦斯被摧毁,女孩是先被阉割,才出现俄狄浦斯。 精神分析两种方式:将文本等同于作者梦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欲望和幻想进行象征性释放,前快感:潜伏在心灵深处的那些更强大的快感。 拉康 将弗洛伊德思想从生物学领域转移到文化领域 匮乏,寻找幻想中的充盈,小对形a。可望而不可即之物。意指时光流逝中的一个想像性瞬间。 成长过程三阶段1.镜像阶段,2,去——来游戏,3,俄狄浦斯情节 生命一开始处在实在界,我们一无所知,实在界客观存在,但其始终被文化所建构的现实——象征界——的形式存在。在实在界,我们与母亲的结合是十全十美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镜像阶段,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误认(将影像误认为自己),即是主体又是客体,这时进入想像界。是指一系列影像的集合。我们一方面通过这些影像来完成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自身的误读和误认。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构出自我。我们的一切欲望就是寻找自己缺乏的东西,即想像界和象征界之前的那个整体性自我。 去——来游戏,儿童进入象征界,开始进入语言,我们身兼主体和客体两重角色。个体进入象征是阉割,融入文化,放弃自我的身份,放弃我们的天性 俄狄浦斯情节,结束时,我们的匮乏会弱化,因为完全的满足感无法企及,于是我们的一切经验就变成了一场从能指到能指的运动,永远不可能固定在某一个所指上。 我们渴望回归自然状态(尚未脱离母体),在那个状态中,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本来面目,没有语言的干欲,也没有象征的入侵。爱可视为人类无休止地追寻母体之替代物的例子。 电影精神分析 劳拉穆尔维 女性形象的双重属性 男性欲望的对象 阉割恐惧的能指 两种快感 窥视欲 认同和误认 挽救快感 细致审视创伤发生的原初时刻 以偶像崇拜对象替代被凝视的女性。(色欲景观) 齐泽克 幻想的作用是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仿佛我们观看世界与感知世界的一个框架。幻想使我们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让我们产生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并引领我们观察与体验周围的世界。 现实乃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 幻想随时等待欲望的上演。 直到被投射到固定客体身上的那一刻起,我的欲望才开始存在。 第六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一套分析方法,而非评估机制 德.索绪尔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一种约定俗成,一种文化的契约。 意义并不是在能指与所指的互相关联与相协调中形成的。 聚合替换,组合 语言指的是人们借以表达的系统,规范与惯例。是一个人为融入社区而必须接受的集体契约(把尔特)言语指的是个体言说的方式以及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结构主义的两个基本观点 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 认为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 结构主义的使命就在于揭示意义生产过程(言语行为)中蕴含的规则与惯例。 列维.斯特劳斯,威尔.赖特西部电影 每个神话都是一种言语,与之接合的这是潜藏的结构——语言 神话都具有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 神话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易于理解,用神秘的力量化解社会中的种种冲突与问题 西部片的绝大多数叙事能量源自影片自身的二元对立结构。 西部片包括经典时期,过度主题时期(对象是无比强大却行将就木的社会文明本身),专业化时期 罗兰·巴尔特 《神话学》 质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虚假的显见”,将隐藏于大众文化之文本与实践中的意涵揭示出来。 两重指意系统:外延和内涵,功能在于积极推行统治阶级的利益与价值观,维护际村的社会权力结构。 解读三要素:文本所在场所,读者所处历史时期,读者的文化背景。 读者之所以会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对神话进行消费,皆因他们将其视为归纳系统而非符号系统。弱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使世界变得毫无深度,消弭冲突。他让整个世界显得开放而明晰,并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确切无误的幸福之感,世间万物的意义就体现在自身之中。 图像与文本的关系,文字扩充图像潜在内涵,叫接力,生产出新的所指。另外,限制图像潜在内涵增生,叫锚定 后结构主义 不存在牢不可破的潜在结构,文本与读者做出各种解读行为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雅克·德里达 延异:意指意义的浮现总是既有延迟又具差异的,同时考虑结构因素和时间因素,既依赖结构差异,又取决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能指漂泊。难以把握 二元对立并非简单的结构性关系,而是一种权力关系。所以要解构。每一方都要依靠另一方的缺席来获得自己的在场与意义。 话语与权力 福柯 权力生产了现实,并通过话语机制生产出我们信仰的真理,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真理政体和一般zz理念,换言之,某些特定类型的话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发挥了真理的功能。 话语表示为人们所组织且本身也具有组织性的知识体;这些知识中包含着相应的法则与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特定实践 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赋权,限制,建构 话语生产知识,而知识始终是权力的武器。话语包含着反抗 全景敞视机制 作用:使置身其内的人自己意识到监视的无所不在,从而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确保权力机制的自动运行。 全景敞视主义。规训社会,标准化的规训(观看节目也要受控制) 我们始终被幽禁在囚室里,从未踏入过监之塔半步。 第七章 性别与性取向 女性主义四个流派 激进女性主义(父权)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判资本)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不在具体形式) 双重系统理论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穆尔维认为取代大众电影的应当是一种先锋性质的电影,此类电影带有激进的zz色彩和美学意蕴,对主流电影的基本假设构成挑战。 斯黛西将对电影的反应分为三类 逃避现实(想像共同体) 身份认同(对抗武器) 消费主义:由消费好莱坞明星及相关商品而产生的自我形象的转化可以生产出足够多的身份和实践,即便满足了父权文化的需求,仍会有剩余,展开抗争精神。总之,女性观影行为不完全是被动的 解读言情小说 阅读言情小说的过程既包含了对真实困境的表达,又体现着对真实困境的抗争 莱德威:言情小说营造的幻境是一种形式独特的回归,让读者在想像上和情感上重返自己仍是被某物供养者所关注的焦点。弥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付出太多而得到的回报太少的缺憾。 失败言情小说的结构性焦虑 对男性暴力的恐惧 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男性的影响的恐惧,用男性暴力惩罚女性滥交。 放弃对文本的执迷,将注意力集中于阅读行为本身。 洪美恩批评其zz上的道德主义,忽视了快感的单纯性。 观看《豪门恩怨》 洪美恩 情感现实主义 感觉的悲剧结构(解读方式,戏剧式想像激活) 快感可能只是生活的一个维度 群氓文化意识形态,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将个体质询为特定的对象。 消费过程中的四个立场。 厌恶。认同群氓文化意识形态,并以此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毫无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盲目的自信 讽刺,有喜爱,但受群氓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于是冷嘲热讽。 喜爱,被人认为是群氓文化的受害者。让快感免受意识形态侵犯。但只能在强势话语内部的种种严苛限定之内做出有限的抵抗 民粹主义,审美趣味是平等的。但群氓意识形态包含了一系列丰富细致的争鸣与理论。 解读女性杂志 欲望通常来自日常生活之外,可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只能通过一种日常生活行为获得满足,那就是购物。广告所兜售的,乃是一种既成功且怡人的女性气质。只有采纳了某些建议,或采购了某些东西,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恋人,更好的母亲,更好的妻子以及更好的女人。 赫米斯提出四种解读策略 拿得起放得下 消遣娱乐:守卫私人领域,是生活的一部分 实践知识:在想象中构造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像一个有决策权的无拘无束的消费者。 情感习得与关联获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潜在的问题。构建一个随时准备直面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一切情感危机和生存困境的理想化的自我。 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者和非女性主义者之间的边界模糊不清) 大众文化对女性主义的破坏主要体现为它在承认女性主义价值的同时,却又强调在当下这个女性已有充分自由塑造个人生活的世界里,这种主义其实已无存在的必要。女性成了老古董的代名词:过时,土气,累赘,所谓的承认,其实是变相宣告了女性主义的无足轻重。 酷儿理论 攻击性别之分的理所当然性,及其所竭力维护的异性恋霸权。 波伏娃将性别分为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后者由社会建构。而巴特勒认为,生物性别也是文化产物,性别从头到尾浸染着zz意味,并始终被非自然的因素自然化。 无论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都不是自然的表达,而是文化的表演,其自然性,原初性,和注定性的效果皆是在文化话语所限定的操演行为中被创造出来的 约翰·奥斯汀将语言分为施命预言,施为预言。前者是描述性语言,仅仅展示既存现实。后者创造了新的事物,新的状况。性别是被操演出来的。表达创造了性别。 在话语对性别的操演中,我们产生了一种幻觉,那就是这个世上预先存在着一个由生理结构决定的性别话的自我。 表演是掩盖,操演是规训 亚历山大·多提认为,酷儿一词意指某个灵活可变的空间,为各种各样的非异性恋,逆异性恋火反异性恋的文化提供生产和接受的场所。 第八章 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 世界上只存在一个种族,那就是人类的种族。 种族主义(反种族主义)才坚持强调人种间的差异。种族乃是一个文化与历史的范畴,是依肤色不同而制造指意差异的机制。 资本主义时刻维护着各种形式的种族化。 种族是做出来的。可被感知的物理和行为特征的标准,对群体进行划分,赋予叩谢群体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特权,再对这种不平等状况进行合理化。将一个人简化为他的生物属性所规定的那些一成不变的本质性特征。 种族概念的发展三个时期 奴隶制与奴隶贸易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 去殖民化的移民浪潮 经济基础巩固了人种的偏见,从而转化为一套牢固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最初是为了维护奴隶制与奴隶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东方主义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东方如何在影像、观念、性格和经验领域将欧洲(西方)界定为自己的对立面。是西方对东方加以宰制和重构,进而凌驾于东方之上的一种方式。 好莱坞的越战片并不是表现美军在战场上的惨败。,而是掌控着西方世界对越南战争进行叙述的话语权。 探究好莱坞的真和假没有意义,关键在于其将何种真理政体公之于世。 三类叙事范式 作为背叛的战争,糟糕的领导者的话语,羸弱的军事指挥。迷失 黑白颠倒综合征。美国失败是因为当了善人。 战争的美国化(反思自我)治愈美国人精神分裂症。 白人性 白人性仿佛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规范,而其他肤色的种族不过是对这种规范的偏离。白人成了人类的代名词,而黑人只是黑人。 反种族主义与文化分析 文化研究的使命即在于将种种精神资源调动起来,帮主我们理解生活的构成与所处的社会,理解因差异的存在而显得极度惨无人道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远远多于相异之处,我们有能力进行对话,互相尊重。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三个反面 绝对价值标准的崩溃 文化全球化 文化融合 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在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眼中,一度站在反抗者立场上的现代主义俨然已成为僵死的经典。强调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正日益变得毫无意义,旨在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的思想观念。 50至60年代,波普艺术体现出对壁垒的明确拒斥。接受文化是全部生活方式。向往美国大众文化 安迪沃霍:真正的艺术由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所界定。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状况》,将后现代主义这一表述引入学术研究领域。 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宏大叙事合法性机制的衰落。主张尊重差异,文化多元。异质性压倒同质性。 二次大战后,科学作为一种宏大叙事的合法性力量始终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也不再将其视为引领自身逐步走向纯粹知识与绝对自由的使者,科学迷失了方向,变成操演,知识不再是终极归宿,而是为了寻找归宿的手段,变成文化与经济的资本。 后现代主义打破旧的现代主义,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 让鲍德里亚 经济生产领域已经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融为一体,文化的产品,影像,表征乃至感觉与心理结构都变成了经济世界的一部分。是从冶金术社会向符号创造术社会的过渡。 与其说后现代主义是简单的符号文化,不如说是一种拟像的文化。拟像指的是与原本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而原本自身并不存在。 仿真乃是在真实或原本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模型的衍生,是一种超级真实,超级真实主义是后现代性的典型运作机制。 约翰菲斯克认为,后现代传媒不再提供关于现实的次级表征,而是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进行着再生产。 真实,隐退至超级真实之中,当真实变得面目全非,怀旧便肩负起表达真实的使命。于是起源神话与现实符号大量增值,这些关于现实与指涉的衍生产品令人既恐慌又忧虑。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 后现代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是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 欧内斯特.曼德尔,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跨国资本主义。资本侵入非商品化领域。宰制性文化,新兴文化,剩余文化。各种文化形态可以共存,不过只有一种可以宰制。现代主义是剩余文化,而新兴文化还未出现。 后现代主义是拼贴和戏仿。拼贴的标志是,历史暗示之自鸣得意的表演,是空白的戏仿。 平面化,无深度,其自身的阐释力来自其他影像和其它外表,是在无穷无尽的互文机制中完成的。典型是怀旧影片,这些影片绝对无意重现真实的过去,而始终只是对关于过去的现成神话与刻版印象权且利用,进而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现实主义,是关于其他电影的电影,是拟像。而历史自身被随意混杂着过去的所有风格的历史决定论给擦除了。 现代主义的时间文化让位给后现代主义的空间文化。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现代主义对商业文化极尽讥刺之能事,而后现代主义干脆放弃抵抗,只是不断地进行着复制与再生产,进而也就强化了商业资本主义的逻辑。文化领域与经济行为领域之间的壁垒正式坍塌。 后现代流行音乐将七零八碎的碎片撷录在一起,并于满怀敌意的文化氛围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反抗歧视,坚决斗争。 前人之言,对于那些已经被说过的前人之言,我们仍在翻来覆去地说着。 后现代主义与价值多元主义 权力,谁在规定价值标准? 任何文本,必须首先满足文化权力所有者的需求和欲望方有可能历久弥新。选择性传统受制于阶级利益,包括对知识的管辖与规控,又涵盖了批判性领域的组织与整合。 文本无力决定自身价值的高低,它仅仅是人们建构价值的场所。 我们对他人的设想往往带有理想化色彩,实质上就是将自己的文化权威凌驾于其他人的价值评判体系之上。 皮埃尔.布尔迪厄 文化的区隔是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重要方面,对文化的消费就成了生产社会差异并将其合法化的工具 价值评判不是简单的个人品位问题,它标榜社会差异的存在,维系并支持着社会差异。 全球性的后现代 全球化不应该是美国文化的单项输出和其它国家的被动接受。 经济成功不代表文化扩张。 商品不是简单等于文化 生产决定论,坚信产品的生产过程决定了产品的意义与价值。消费过程不过是经济权游中的小动作。 忽视国家内部文化差异。 研究消费者如何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与重塑。 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巩固了文化与身份的混合,而其带来的最恶劣,最荒谬的结果即是让人们产生排外感,深信自己只是白人或黑人,西方人或东方人。 全球化可促使人们加固自己当下的身份,挖掘传统文化。 融合文化 融合指的是媒介内容再一系列不同平台间的流动,是消费者更加主动参与到媒体生产之中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而是冲突性的共融。商业驱动,消费驱动 文化融合三因素 传媒所有权集中 技术的变迁 传媒的消费者选择。 第十章 大众文化的物质性 有物质形式的大众文化,最典型的是青年亚文化,物质力量能够改编我们的行为。 行动者网络理论 大众文化并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行动与互动,还是人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行动与互动。 要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将其置于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去看待,也就是说,要将事物视为某个网络的一部分。 物质体既可以是中介,又可以是信使。信使不会改变自己传递的意义,而中介物会对自己传递的意义进行转化,转译,扭曲和调整。 在网络中,没一位参与者(行动者)都是中介。 意义与物质性 大众文化从来都不仅仅是物质性的,而且始终是意义、物质性和社会实践的合成体。意义并不存在于事物的物质性之中,而是存在于事物被建构为有意义之物的社会表征实践之中。一个物体只有在社会表征实践中被用于指意,才能够被我们观察和理解。换言之,文化就是一种让意义和物质性彼此卷入对方的社会实践。 文化建构并不等于让不存在的事物变得存在。例如自然事被文化建构的,但并不表示其中的花草树木事被文化建构的,物质性的存在外在于文化建构机制。 只有在人类凝视的目光中,月亮才是一种文化建构,是大众文化中一个有意义对象。 没有意义的物质性 除非我们在特定社会实践中将事物用于指意,否则其物质性始终都是沉默无声的。而指意实践从来都是由权力建构而成的。 全球化世界中的物质体 文化的重要性就体现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组织和规范社会实践。 第十一章 大众zz 文化民粹主义,吉姆·麦克盖根 普通人的符号经验与实践无论在分析层面还是zz层面都远较大写的文化重要。 文化场域 约翰·菲斯克被视为丧失批判性的文化民粹主义的代表,她不懈地以牺牲经济与技术决定力的方式为阐释营造空间。关注大众的快感,权力,抵抗以及辨别力,而在更具批判性的立场上全面退却。 费斯克提出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大众文化借流通的商品在两种经济中运行,金融经济关注交换价值,而文化经济重视使用价值,前者支持同质性的收编力量,后者是异质性抵抗力量的坚实后盾。 文化场域(布尔迪厄)是宰制性文化或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博弈的场所。文化间的斗争是经济或技术力量的抽象产物,并最终由经济与技术力量共同决定。 存粹凝视,天真凝视,后者是大众审美的凝视,两者反映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美学关系既模拟了权力的社会关系,又促使后者完成自身的再生产。 保罗威利斯提出扎根文化: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文化意义进行创造的方式,通过对符号与实践进行选择、再选择、强化以及重组来反映更合时宜,更独特的意义。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迷文化,读者不仅仅是狂热的读者,而且是积极的文化生产者。将其他人的商品据为己有,并借此建构了一个替代性的文化共同体,迷文化的存在本身便是对消费者文化的习俗与惯例进行的批判。 经济场域 掌握zz经济学,可理解被金钱与权力控制的文化产品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左右公共领域内的话语与表征,进而控制受众对上述话语与表征的介入。但忽视了文本的独特物质性以及受众对文本的吸纳与利用过程。 资本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包含着对行动既制约又纵容的内部矛盾,比如既抱怨青年亚文化,又狂热对其大力用户生产各种产品 市场的文化赋权是及不充分的。人们有权选择,却并不具有对选择的选择权,即设置文化议程的权力。 购买行为并不一定让我们变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顺面,在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存在着潜伏的冲突。 在大众文化研究中,要么重点分析生产过程以考察产品形态为消费提供的可能性,要么格外关注消费行为以发现受众如何从文本与实践中汲取快感。 后马克思主义,重顾霸权理论 消费者面对的文本或实践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物质存在,而文本与实践 所面对的消费者同时是将一系列潜在意义为我所用的生产者。 大众文化是我们从文化工业的商品与商品化实践中生产出来的,而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视角让我们明白被统治阶级可以通过制造大众文化(让商品为我所用)来汲取力量,与统治阶级的世界观抗争。

阅读更多原创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