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也值得》是一本由曹又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也值得》读后感(一):生命和生活都是自己的,觉得“值得”就好
台湾作家的散文作品,除了三毛,最有印象的当数林青泫和余光中。曹又方是谁,居然根本不知道,所以她的这本《人间也值得》居然被“冷落”了很久才终于拣起来看一看。却不料居然“陷”了进去,一篇又一篇,直至看得眼睛有些累了,需要换一换自己的状态,才站起来出去走几圈——然后回来接着再看。
曹又方是台湾女作家,1942年生于上海,八岁随父母移居台湾。1976年发表中篇小说《绵缠》,赢得“张爱玲第二”之封号;之后以“曹又方”为笔名,广为读者知晓,20世纪80年代起跻身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列。2009年病逝于台北。原来并非籍籍无名之辈啊。
《人间也值得》里,曹又方谈爱情、谈生命、谈人际交往,谈山水、谈闲趣。这是她的生活,但一定不是她的生活的全部。谈了这么多,反过来看,其实并不需要记得清楚她都谈了些什么,只需要有一个“直”的印象、一个“真”的感受,这就足够了。基本上,这两个字就是《人间也值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一个“曹又方”了!
扉页上的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将曹又方的内心表露无遗:“别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这句话看似简单,做到了却难。“值得”如何定义,自己如何调整,“别人”又如何调整呢?都是一件难事,只不过难易程度有别,最难的是调整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心态。心态问题之关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所谓三十岁的年龄、四十岁的模样、五十岁的状态,都是因为心态不好所致。估计曹又方不会这样,即使在她生重病的时候也不会这样。她只会说:“即使身在一个牛鬼蛇神的世界,我也仍然要不死心地秉承伊始那个天真美好的标准做人。”
五十五篇散文,未必能够读到一个完完整整的曹又方,但读出一个仿佛站在面前、仿佛越来越清晰的曹又方,却并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这是因为,在这些篇章中,都有一点一点地勾勒着曹又方:爱情、生命、人际交往、山水、闲趣……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里,不大概都是这样一些东西吗?只不过,怎么去看、怎么去面对,那是每个人的事情。成长的轨迹各有不同,却不必强求一致,只需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意志力,顽强地走下去,觉得“值得”就好。
标准大概是有的,但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有标准。比如爱情,比如人生,比如生命……很多时候,它们就在那里,却不一定能看得清、摸得着、想得到。直到走过了很久很久,直到能够静下心来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地意识到:好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然后要么就是接着往前走,要么就是再歇一歇——歇够了歇不够,生命不止,奋斗不止,尽早都是要往前走的。
只不过,在走好人生之路的时候,不妨带上一本如同《人间也值得》这样的书,烦心不已的时候,要对自己说——别人,其实也是这样走过的。
《人间也值得》读后感(二):人间也值得:接纳生命,方得自在洒脱
将吴承恩的《西游记》与曹又方的《人间也值得》放在一起阅读,一种澄明与旷达之感遍历周身。前者贵为中国的古典名著,师徒四人一路西行求取真经的道路尽管充满险阻,最终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万物各得其所;后者乃台湾当代女性作家的哲理散文,书籍的宣传语“别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也颇堪玩味:殷殷祝福的背后,却也读出了些许阅尽千帆的无奈。惊异地发觉:两部作品在对人生的参悟层面有着殊途同归的内涵——前者教人如何通过与神魔世界的周旋交锋中达到参透佛法的彼岸,后者予人在平凡生活的激流险滩里达成自我圆满的终极。
曹又方的《人间也值得》散文集有着一种内在的均衡与恰适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一定要多么摄人心魄、不一定要刻意营造疏远读者的距离,它是路过你心上的万千风景,但是你不曾像作者那样用心将之铭记;它是你夏日午后如蝴蝶一般翩飞的思绪,只是你没有好好将之收集;它是你繁冗工作里一杯及时而暖热的花茶,当你想要表示感激时,她已化作一缕轻烟飘散而去。
与癌症抗争多年的曹又方,在她逝世十年之际,因这本小书,让笔者看到了一个醒世而通达、坚韧而智慧、博学而敏思的新女性。
谈风景、话亲朋、论艺术、忆往事、述感情……这部十多万字的散文集凝结了曹又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读着这些纹理细腻、用词纤巧的文字,再寻得一张曹又方的旧照,真要感叹一句:“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在第一章节《诺与谎》中,曹又方曾立下祈愿:“即使身在一个牛鬼蛇神的世界,我也仍然要不死心地秉承伊始那个天真美好的做人标准。”可以说,这本散文集,也正是秉持着作者的这一良好祈愿而一脉相承延续下来的。“这才发现善处老年,比诸苦涩的成长期还难,因为失去了莽撞这项武器。”在《人间夕照》中的这一句话,让人感慨之余心生敬佩,因为作者一定是将人生当作了一场与死亡交锋的战役,不希望最后丢盔弃甲的败阵而逃,所以,到了殊死拼杀的最后关头,才发现自诩为勇猛战士的自己,早已丢失了最为锐利的用以作战的精神动力。
不论是谈论孤独与爱情,还是忆及成长期的家庭变故,抑或对于自然景物的亲近,曹又方的笔调都是“一视同仁”地充满着依依惜别的感情,她似乎特别敏感于生命中突然而至的福惠与运气。人到了一定年纪,对于所谓的金钱与地位就会慢慢地视之淡然。这一点,在曹又方的身上体现地尤为深刻。作为一个在优厚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她具有更为独立不羁的向往自由之个性,然而又是一个如此珍重情谊、懂得理解包容他人的女性,而在她罹患癌症之时,她也经常告诉自己:癌细胞不仅仅是敌人,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在它没有退出之前,只能妥协,另谋“和平共存”之道了。这样的参透生命的了悟,非有智慧的女子无法承受。从整个人生旅程来看,曹又方可谓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绚丽人生。阅读经典的经历怡养了她的文学性情,踏遍山河的阅历形塑了她的生活观念,她能在面对生命中的危机时如此达观,也就不无道理了。
纪念一位长期活跃于文坛的作家的最好方式就是秉持精益求精之态度出版其身后的作品。曹又方身体力行着她的“通达”“澄明“纯真”之人生真义,读者因这些盈溢着哲思的箴言获得又一份宝贵的教益,并将之融汇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这便是书籍与读者的良性互动,也是作者与读者的“隔空对话”。其实,曹又方要告诉我们的,很简单:世界繁复而丰饶,学会接纳生命中出现的一切,与之泰然相处。这是成长必经的一课,也是人生修行始终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人间也值得》读后感(三):曹又方的人间也值得
十年前,台湾著名女作家曹又方病逝于台北,震惊文坛,她曾与癌症相斗争十年,是台湾的一代传奇,无论是她病前的敢爱敢恨、随性洒脱,还是她病后的淡定从容、积极应对,她的故事都曾令无数人动容。 柏杨说曹又方充分证明自己是独立自主的灵魂。 朱西宁说她小鸟不依人。 孟东篱说她是一个至金至纯、绝对通达的人。 林清玄说在她的面容上,看见了观世音。 胡因梦说看见她彷彿看见了自己。 平路说她不屈不挠终于把自己变成一种最独特的风景。 心岱说在她至美如猫的眼神中,开启了圆融与智慧。 张拓芜说在朋辈的心目中,曹又方集美女、才女、情女、奇女于一身。 吴淡如和周玉蔻却异口同声都说怕她。 而胡兰成早就看穿她是一个男性灵魂寓于女性肉身的人。 然而,曹又方却说谁能说清楚谁呢?她一直都在锲而不舍地追问:我究竟是谁呢? 一个人成熟了以后,一定会重新他的过去和所有的亲人 13岁时,曹又方生母遽然去世,那时她念初二,对死这一概念尚不能体会完全。但次年父亲将继母以及继母的一子一女带回家时,她的世界崩塌了,只得在一日日、一年年之间品味着丧母的悲恸。 她不得不在四点钟起床,赶在父母出门前去上学,只为逃避叫一声“妈”,她知道在这场跟父母的较量中,只是纯粹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但她是个倔强的人,绝对不能允许自己对生母的一丝不忠。 “继母是正常的人,有问题的是我,但是13岁小女孩骤然丧母的大恸一直到我老了都还持续着。” 时过境迁,当她看着78的父亲仍然在参加各种运动时,她的内心已经释然,如果不是继母,父亲可能也不会有如此好的状态。她开始与过去和解,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 不畏孤独,才能真正去爱 她认为做一个女性作家必须要经历一场婚姻,所以26岁时她与小她6岁的男孩恋爱,进而奉子成婚,然而她好强的事业心以及叛逆的性格,使她没有余暇去照顾家庭和孩子,这段婚姻未满两年便匆匆结束。在生命接下来的时间里,她都是孤身一人,从未再婚。 1979年,曹又方放下了在台湾的一切,迁居纽约,希望能够重新开始。在纽约,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她的思维见识被全面拓展,文风也更加多样,并且在这期间,她还与同样 旅居美国的儿子达成了和解,开始从一个母亲的角度重新思考母子关系。 “两个人都还没有决定,也没有规划,就让这个孩子来到世界上,我认为太不负责任。” 1988年,她回到台湾,先入圆神出版社担任总策划,后又创设方智出版社及先觉出版社,都任社长兼总编辑,事业蒸蒸日上。 她开始写作大量的散文作品,涉及爱情、两性、婚姻等主题,她希望能够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在做情感选择时更加独立自主。她的散文因为内容新颖开放、文字简单易懂,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畅销书。1999年,她被评为台湾“金石堂出版风云人物”。 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着甚为不值而且荒谬的事 1998年末,曹又方被确诊患了晚期癌症,医生预言,她只剩下一年的生命。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她反而放平了心态,积极做出应对,多年的独立生活让她明白了一件事,遇到坏事,只能想办法弥补,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要看淡,我要看淡生死,还要很安静地,打赢这场仗。” 手术摘除了她身上的肿瘤,紧接着是残酷的化疗,半年之内,她的头发全部掉光,体重也锐减十多公斤,可她反而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做运动、吃东西、练气功,还经常要求看护推她去台大旁看新郎新娘拍婚纱照片。 “尽管我病重了,人们依然恋爱、依然结婚,世界依然运转、依然美好。” 积极的心态让她的病情不断好转,成功打破了一年生命的预言,然而死神似乎仍不肯放过她。2001年春,曹又方在上海检查时,发现了腹腔中一个2~3厘米的肿瘤,病情恶化。死亡像一只无形的手攫住了她,她感到惊慌了,几乎想要放弃抵抗,很少有人能够从两次癌症中死里逃生。再生的肿瘤让她开始思考关于生命的问题,她要“好好地活,也要好好地死”,让死亡成为人生完美的句点。 2001年12月5日,曹又方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图书发布会,邀请了柏杨、林清玄、胡因梦、孙悦等一百多位好友参加,与会的朋友们到达现场后发现这竟然是个“快乐生前告别式”。她不愿在死后再去烦劳父母、儿子、朋友处理这些繁文缛节,也不想让自己在活着的时候留下遗憾。有些话,如果到葬礼上了,她就真的听不见了。 “每一次告别式,大家都会把最好的话、最好的评语给死者,那我情愿活着听这些话,也不愿意死了再听。” 在这之后,反复的化疗,让曹又方深感身体与精神的疲弱,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她决定放弃化疗,宁愿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并开始撰写自传体长篇小说。 奇迹的是,放弃了化疗的曹又方反而迎来了身体的好转,两年后举办“重生茶会”,宣布自己战胜癌症的消息。她将自己的抗癌经历撰写成书,为许多癌症患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之后,她长期定居于广东珠海,四处演讲“鬼门关前走一回”的抗癌奇迹,大受欢迎。 2009年3月25日,战胜了癌症的曹又方却因心肌梗塞去世。她走得很潇洒,中午与好友们吃完午饭,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心脏病发作,很快就走了。 算一算,离医生第一次给她下达死亡通知书时,已过去了十年,期间她仍不断出书,还参加各种party、举办讲座、全世界旅游,她一生素不讳死,既然死是命定的事,那么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如何去面对。 她一生因出版写作,用纸良多,希望能够死后进行树葬。根据她的遗愿,朋友们将她的骨灰洒在了法鼓山树林之中。 曹又方生前最爱芥川龙之介、伍尔芙、三岛由纪夫等作家,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文学成就斐然,更因为他们最后主动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也一直在心中衡量着付出与索取的关系,只有在活着时有着足够的产出并饱受与生命对抗的折磨的人,他的死才会是一种升华。 “都是认为死亡是一种挫败,是一种悲伤,可是我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我觉得我这一辈子活得够美。”
她用尽一切力量去追求美,凡事做自己,生命愈老,但却愈繁华璀璨。 在她临终的手稿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人生是否值得,判断由己。她一生饱受病痛折磨,但也有着足够的风光与荣耀,或许在她的心中,一句“人间也值得”便是最好的注脚。
《人间也值得》读后感(四):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人间值得
别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一、值得不值得
相比于虚构类作品,我更偏爱散文和书信集。小说通过虚构和想象创造理想世界或揭露现实丑恶,但是散文和书信是基于个人当下真实的发生而做的真实记录。这些对生活和感悟的真实记录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情和思想情感变迁。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随时变幻的场景,也没有千奇百怪的角色,有的只是一颗真诚的心灵和一个通往朝圣路上的平凡生命。
首次接触曹又方的散文,书籍装帧简单又精美,符合中信出版社一贯的设计风格,简约大气质量称心如意。相信很多人拿到书的第一反应是书名不就是之前网络流行语“人间不值得”的反语吗?貌似有点跟风蹭热度的嫌疑,我当时在轻轨上翻开这本书时脑子里想到的却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书名加“也”和不加“也”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也,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很多,放在人间也值得中间,表示跟另一件事相同。那么,意味着值得的东西很多,人间只是其中之一。而人间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我思索了一路,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毫无必要的问题,因为真正值得思索的恰恰是值得本身。我再次紧盯着封面看了一会,发现封面图寥寥几笔已然勾勒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人间太大,个人太小,不管多牛逼,也不过是河水中的一滴,山林里的一木,星河里的一颗而已。恰巧应和了书名旁边的那句话:我试着做一个合群却孤独的人,目的是努力做一个真人。
所以,我认为,人间本值得,人心太蛊惑,谁也没逃过,复而想太多。
二、成长就是学会接受变化
最喜欢这类书籍,目录清晰明了,方便读者定位。众所周知,散文之散在于形。散文内容庞杂混乱,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内在逻辑,而要将它们整理归类着实需要费一番功夫。感谢此书编辑能将那么多篇散文分门别类按照一定主题重新编排,并且在文中把重要语句加黑处理,每一主题章节前插入精美插图,可见用心。本书一共有五大主题章节——诺与慌、自在、宁为爱者、送行、山之喜。即便不能每篇都像面额不同的人民币一样博得你的喜爱,但总有能打动你的篇目,相信我,不会太少。
我有一个癖好,很多时候不喜做选择,而是静等命运的赐予。不论好坏都欣然接受。这有点像赌博,类似于淘宝卖家的福袋,里面不知道是什么,也不作很高的期待,就是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等候一个惊喜。
买花也是如此,拍下一个季度的鲜花,就再也不去理会,等到预定的日子来临,打开包装盒,里面的花到底为何物,都是欣喜。这有点儿像成长,成长就是去经历,去感受变化带来的惊喜抑或惊吓。很多人害怕长大,我则不然,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乐与悲,成年人亦有成年人的甜与苦,但是很多曼妙的风景必须得长大后才能看到。如若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那么即便像《铁皮鼓》的小人奥斯卡,即使不想长大最终也不得不长大。与其心不甘情不愿地被迫接受改变,不如欣然加入旅程,因为胆小鬼连碰触棉花也会受伤的。
人的一生不知不觉便陷落在某种奋斗和经营之中,死而方休。然而,除此之外,怕也没有任何其他的道途可走。
然而,不论贫富,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在他人眼中不都是在追求一些在不值得且略显荒谬的事吗?现实与梦想就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每个人都带着哈姆雷特式的困惑和犹豫不决缓缓前行。区别只在于,谁能先找到自己的使命,谁就能率先实现弯道超车,挣脱虚无的枷锁。
你得明白,真正的自由独立并不存在,最好的自由是,能让自己拥有一颗独立自由的心。所以,最好的成长并不一定是达到某种绝无仅有的比别人优秀,而是认真生活,最终让生命达到一种极为和谐的境地,并且拥有适度的乐观主义。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变化来临之时,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三、世人不可试探上帝,上帝却要试探世人
上帝到底会不会掷骰子呢?
我喜欢《夏日最后的玫瑰》,行到终点避无可避,也无需回避。歌里唱着“夏日最后的一朵玫瑰,孤单单地吐芳蕊,伊所有许多旧时友伴,都已凋谢而永归……”真是映证了那句话,初听不知歌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这是何等的哀戚!但又无可奈何,就像每个故事都要有一个结局。人人都惧怕衰老抗拒死亡,然而不管他如何强大,最终都逃脱不了命运的制裁。生是一只明确的掉落的靴子,死是另一只不知何时掉落的靴子。因此很多人一生都活在恐惧之中而忘却来人间一遭的目的。
古罗马悲剧作家塞加内曾说: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遇见自己梦想的真爱,他们只会因为害怕孤独地死去而选择随便找个人,互相饲养。所以,上帝看似很随意的掷了一次骰子,却给你了创造无限的机会。不要辜负他赋予人类的特殊天赋,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一个是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别怕,一个真相是,求而不得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苦恼,也是每一个人锲而不舍再接再厉的希望所在。
与其祈求再活一次,不若将此生过得生有所值。生命是一连串的小趋势带来的大改变,谁能保证再来一次就一定可以规避所有风险,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出差错,完美无瑕,不会重蹈覆辙呢?不去设想无用的如果就是最好的结果。
就像你读完整本书后,你才能懂得作者所说的:没有人一开始就知晓人生的答案,而生命的意义也正在于追寻。
本书中关于生命的议题还有很多,作者很爱独处,更爱在独处时思考这些生命的议题,关于爱情,关于生命,关于自己。敢爱敢恨,热烈又真诚的人最是可爱。
《人间也值得》读后感(五):别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初闻曹又方,是因为她在身前为自己开了一场别样的“追悼会”。那是在2001年,她被通知患癌后的第3年,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风风火火的生活着。
她说,“每一次告别式,大家都会把最好的话、最好的评语给死者,那我情愿活着听这些话,也不愿意死了再听。”
一个人可以如此理智坦然的面对生死,着实让人钦佩,曹又方做到了,并让在场的100多个朋友为之感动,为之折服,当然更多的是为她惋惜,如此热爱生命的一个人居然遭此厄运。
或许是因为曹又方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敬畏,3年后,她的病竟奇迹般好转了。康复后,曹又方隆重的举办“重生会”,将自己的抗癌经历撰写成书,四处演讲“鬼门关前走一回”的抗癌奇。曹又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范本,给了很多癌症患者巨大的信心和鼓励。
在曹又方所著的散文集《人间也值得》中,曹又方谈人生,聊生活,分享自己的生命感悟,感慨人世的纷扰,品自然之美,诉世间真情,如此林林种种,曹又方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态度,生活姿态糅合在文字里。《人间也值得》中也有不少曹又方寄情与物,寄思于物的生活趣事,她的真性情,她的热情与真诚,她的冷静与内敛,都一一展现。
01 曹又方是谁?曹又方是著名的台湾作家,同时又是台湾很有影响力的出版人,她擅长多种文体,著有小说、散文、杂文、励志、心灵、两性、女性成长各类书籍六十余种。主要作品有《爱情EQ》,《做一个有智慧的女人》、《人生一定要精采》、《淡定·积极·重生》等。此外,曹又方还主持电视及广播节目,每年演讲百场。
曹又方10岁便开始写作。13岁时,曹又方的母亲不幸去逝,面临生活的巨变,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年幼的她把对母亲的思念和无处宣泄的各种复杂情感,全部揉进了文字里,曹又方从那时起便开始写小说。
这一写便一发不可收拾,17岁时曹又方的短篇小说《杳》入选《皇冠》征文比赛,随后,她用金名,苏玄玄,衣娃,甄尼佛,曹又方等多个笔名开始了不同的创作,当时的很多作品都入选了经典文集,被收录出版。
除了小说,散文,曹又方励志类的书也广受好评,譬如《做一个有智慧的女人》,《情感EQ》,《人生一定要精彩》等,这些书一出版就出现了脱销的情况。多年的写作生涯里,曹又方也成了台湾唯一一个能与刘墉抗衡的女性作家。
柏杨说曹又方充分证明自己是独立自主的灵魂。 朱西宁说她小鸟不依人。 孟东篱说她是一个至金至纯、绝对通达的人。 林清玄说在她的面容上,看见了观世音。 胡因梦说看见她彷彿看见了自己。 平路说她不屈不挠终于把自己变成一种最独特的风景。 心岱说在她至美如猫的眼神中,开启了圆融与智慧。 张拓芜说在朋辈的心目中,曹又方集美女、才女、情女、奇女于一身。 吴淡如和周玉蔻却异口同声都说怕她。而胡兰成早就看穿她是一个男性灵魂寓于女性肉身的人。曹又方曾抗癌十年,放弃化疗后,癌症戏剧化自愈,这一经历也让曹又方的人生经历更为精彩和惊喜。也因此,曹又方曾被誉为台湾抗癌患者的一代传奇,无论是她病前的敢爱敢恨、随性洒脱,还是她病后的淡定从容、积极应对,她的故事都曾令无数人动容。
02 面临家庭变故,婚姻失败,选择孑然一身曹又方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备受父母宠爱,姐姐比她年长12岁,更是处处忍让呵护她。生活在被浓爱包裹的环境里,造就了曹又方个性的倔强执拗和天不怕地不怕的泼辣性格。
13岁时,母亲意外病故,姐姐已然出嫁,半年后父亲再娶。面对突如其来的多重家庭变故,年幼的曹又方变的更加敏感,倔强,性格也转为寡言内向,强烈的不安全感让她有了更多的愁绪和对爱情婚姻的质疑。
在25岁时,曹又方结婚了,她渴望婚姻,觉得一个作家必须要结婚,这是无法跳过的人生履历。同时,因为父亲的“迅速”再婚,缺爱的曹又方内心是非常渴望,能够在婚姻中再度找到丢失的宠溺。恰巧当时的准婆婆对她宠爱有加,让曹又方感受到了久违的母亲的爱,在强大母爱的“诱惑”下,曹又方很快成了“爱的俘虏”,她结婚了。
可惜,好景不长,曹又方很快发现婚姻并非自己的救赎,反而成了自己向往自由的“负担”。曹又方不喜交际应酬,更不愿受困于家庭琐事,这段婚姻只维持了2年便以离婚告终。
至此,曹又方惊觉,自由对于自己最为重要,而自由自己才能给自己。她成了一个只恋爱不结婚的人,曹又方开始四处游历,并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写作当中。
“跑遍全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样才可以写出精彩的人生。”
成了曹又方的梦想,她也实际操作了。曹又方定居纽约,读书,写作,旅行,探索自然,思考人生,把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更过出了“热气腾腾和生机勃勃”。她开始回忆在台的生活,开始跟家人与自己和解,追求真实的生活,坦然接受生活的喜与悲。
这一阶段,曹又方开始分享生活的智慧,畅谈对爱情的理解。曹又方提出,在这个时代,作家要担负起爱情的导盲。
她说,“所谓爱的回报,也只是爱情的本身”;“第一次了解到做为一个‘爱者’的精义,于我心中充满着重新坚定起来的虔诚。使人顿悟了纯洁,不是没有爱过,而是懂得了爱。”
曹又方不赞同时下流行的快餐式爱情,她说,自己用咖啡豆磨出来的咖啡才是最好喝的咖啡,速溶咖啡是永远无法与之相比的。爱情也是一样,过程中的羞涩与感念是最美好的时刻。
曹又方也主张爱情的成功也和其它的事物一样,需要胆识和奋斗,而且爱情的目的不应该只在于达到结合,更在于要实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女性应该具备独处的能力,并且把它当作一种自我修炼。也许,当一个人毫不畏惧孤独的时候,TA才充分具备了爱的能力。
03 遭遇癌症,选择向死而生,最终凤凰涅槃曹又方流浪世界的梦想还没完全实现,便因为一纸诊断书而被迫戛然而止。1998年圣诞节,曹又方被医生告知患晚期卵巢癌,必须马上手术。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曹又方也曾抱怨老天的不公,也曾反复核查自己的生活状态、作息习惯,然而一切都于事无补,只能徒增烦恼,恶化病情。
曹又方推崇,耶稣关于受难和知道自己会死而说出的警语: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就是一粒而已;但是如果死了,就要结出丰富的籽粒来。”
曹又方年少喜欢读的庄子,书中有云“善其生者善其死”,庄子面对死亡尚能击缶而歌。在曹又方看来死亡仅仅是另一个开始,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个灭亡的过程,反而是以其它方式展示各种生命存在的方式。
想清楚这一切,曹又方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她放弃了化疗,开始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用向死而生的态度面对遭遇的一切。她向来求一个“真”字,生活喜剧外表下的内核是悲剧,曹又方看似繁华的生活状态下,满是让朋友们唏嘘,担忧的健康问题。面对朋友们的关心和忧虑,曹又方反而表现的更为坦然豁达,她不避讳生死,只追求安静的对待生命中的所有。
生命是个向死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人生是一场不值得的旅行,只有知死而乐生,在生活中真正活过的人,才能活得从容淡定、自在洒脱。就像《人间也值得》的扉页上写的,“别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孟东篱说曹又方跑遍全世界,读书多,见识渊博,但一直保持淳朴的心,她追求“真”,有一种明察秋毫的率直,也像阳光一样照着远近亲友,她的内心始终是一个小孩。
读罢《人间也值得》,品味曹又方写植物,写花朵,写色彩,有习俗,写家长里短,写真情实感,写她对生活的真实反馈,写她对生活的质朴热爱,对此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