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3-27 03:00:00

  《大唐廉相陆贽》是一本由秦勇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19-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一):书生与贤臣,有关陆贽的悲喜人生

  尽管官拜一代宰相,《资治通鉴》《唐书》中收录和摘取多篇其辞赋思论,也有《陆宣公翰苑集》传世。但陆贽在历史长河中的名气似乎比不上魏征等文臣。部分原因可能是他的人生之前并未获得通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改编,尚未进入大众视野范围。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生不逢时。秦勇所著的《大唐廉相陆贽》,是第一部关于陆贽的长篇小说和专著。

  陆贽出生和成长的时期,正处于唐代由强变弱的一个转折期。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陆贽追随的唐德宗李适以名义上平定安史之乱获得皇位,一开始略有“中兴”气象,但是增收苛税已经导致民愤,他又误判局势发动削藩战争,结果导致自己被逐出京城,朝廷威望丧失殆尽,后面虽然通过姑息藩镇,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和平。整体来看,唐德宗时期算是整个唐代较为低落的阶段,所以得不到太多史家的重视。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即便陆贽有着满腹才华和绝妙文笔,不受重视也是自然。纵观他的整个人生,虽然一直在宫廷官场中回旋,但还算是顺遂,并没有太过激烈的征战。

  从出生时已经没落的家族来看,他的少时代可看作凭借才华逆袭的励志典型,十八岁便考中进士,随后得到了张镒等贵人相助,最终得到了唐德宗的关注。作为一本通俗历史小说,《大唐廉相陆贽》自然有演绎历史和描述细节的成分,令这段成长的时光更为生动有趣,特别是陆贽在科场中锋芒毕露,从皇帝到考官的反应,到他与有情美人的交往,都写得栩栩如生。

  进入成年阶段的书写后,文本开始变得严谨。作者大量考证史料,力求寻找到陆贽与唐德宗,与其他文臣之间的互动。他本人命运中的特质也得以展示出来。陆贽无疑是凭借才华、文笔和从政思想获得唐德宗的赏识与信任,书中所引的大量辞赋,即便是公文,现在读来也酣然舒畅,唇齿留香。

  然而也正是只用过文字表达,唐德宗对他和他的学说并没有完全信服,缺少武装征战和强大政绩的支撑,唐德宗只在落难时才选择完全相信陆贽,一旦走出困境,唐德宗又开始犹疑。这或许成为了陆贽仕途坎坷的根源。

  还好他的家庭生活整体显得平稳祥和,无论是母亲和妻子的支持,还是兄弟朋友的鼎力相助,都给了他继续在权力纷争中坚持的勇气。即便是跟随逃难的岁月中,陆贽也说不上吃了多大的苦,尽管得不到唐德宗的完全信任,但陆贽一直没有隐藏自己的才华,也总是表现得忠心耿耿,这份真诚坦荡帮助他在纷乱的斗争中安身立命。在最后的时光里,他又投身于从医济世的善行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他面对人生波折时候的高朗境界。

  当然,历史终归只能回望和想象,陆贽的真实心境也无从确证,正如书中的大量对话和心理书写,也是建立在史实上的合理演绎,但毕竟不能代替真实。而陆贽在长时间起草诏书和阐释理论时,也有一些略显偏颇的提法。而他在早期过分歌颂奉承权力的作品,也未能完全体现出作为思想者的独立。难得的是作者在书中都采用了客观呈现,而并不做出评判。相信每位读者也该有自己的答案。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二):倘若陆贽生活在盛唐时代

  唐朝立国累二百八十九年、历二十一帝,让人念念不忘的其实就是盛唐时期,也就是唐太宗和他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和他的“开元盛世”,以及中间那个承上启下的武周时代。“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唐朝还出现了所谓“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却不过只是回光返照。帝王如此,贤臣名相又能如何呢?

  唐朝的宰相,能够被人一下子提及的,大概也不外乎裴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人,也许还有后来牛李党争时的牛僧孺和李德裕。这其中,陆贽虽在三十八岁即出任宰相之职,曾拔擢韩愈、李绛、欧阳詹、刘禹锡等天下俊杰,其襟怀苍生、犯言直谏、改革图治之志不下于前代诸位,但因为这一时期唐朝已在走下坡路,虽然也有扈从唐德宗力挽狂澜、克复长安之举,个人品性更是无人能出其右,但所能取得的成就终究有限。如果陆贽生活在盛唐时代,估计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这样一位以“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作为自我要求的一代名相,他的一生究竟都经历了哪些重大风云变幻,在重庆作家秦勇的笔下,小说《大唐廉相陆贽》里,浓抹重彩的是陆贽的“廉”字!作者以充满情怀的笔触,再现了一代zz家、文学家、政论家的文韬武略、公忠体国、清廉为民!为人子、为人臣、为人生,陆贽都没有二话,他已经做了他能够做到的,也在尽全力指陈弊政、废除苛税,但夕阳西下时分,即使再有个人抱负、能力再大,也难免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可想而知,那时的陆贽,内心中究竟会是如何去翻腾!

  无论如何,唐朝著名zz家、文学家,这些名号陆贽显然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学养才能、品德风范也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和陆贽同时代的宰相权德舆把他比为西汉名臣贾谊,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认为陆贽有“王佐”“帝师”之才——由此可见,陆贽这个zz家确实实至名归。而陆贽工诗文,其作品存于《全唐诗》,并有《陆宣公翰苑集》及《陆氏集验方》传世——只不过,相比较zz上的成就,陆贽的文学成就就要略逊一筹了。不过,考虑到他曾提携韩愈、刘禹锡这个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可见其眼光也还真是不一般!

  历史当然是不能假设的,陆贽也无法改变他所处的时代大势。但是却不妨假设,假如祟贽生活在唐太宗时代,或者是在唐玄宗前期,其成就会不会更大一些呢?盛唐已经错过,晚唐自不必提,唯有中唐,不前不后,不咸不淡,能够供陆贽施展个人抱负与才华的天地确实也很有限,舞台就是那么大一点点,形势也很不理想,陆贽又能多做多少呢?同样不妨假设一下,即使把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换到陆贽所处的时代,他们到底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恐怕也不过如此而已吧……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三):让历史照亮现实

  文/高立

  “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2015年9月11日,***总书记主持中央zz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以陆贽清慎拒贿有政德的故事,点赞陆贽为官清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立足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挖掘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既定的目的,不仅对于生活的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会在更大范围内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中唐名相陆贽,人生的最后11年,在今天的重庆忠县度过,有感于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作为现任忠县作协主席的青年作家秦勇,学习领悟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自身纪委工作经历,以陆贽为切入点,聚焦反腐倡廉,悉心创作了40万字的《大唐廉相陆贽》,试图以古鉴金,给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思索与镜鉴。

  这部人物传记小说,以“安史之乱”至“永贞革新”五十年间的中唐历史为大背景,用艺术眼光透视历史,运用小说的艺术手法,生动记述陆贽辅佐治理藩镇割据、“四王二帝”、泾原兵变、平凉劫盟之乱、力倡,积极促成贞元中兴,努力实践“立德、立功、立言”古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艰难坎坷。丰功伟绩和跌宕人生,真实再现当时的现实生活。展现出一幅乱世图治的活生生的生活画卷。

  生于安史之乱的陆贽,身处中唐乱世,遭逢少年丧父,人生可谓不顺至极。但他不向命运低头,早年的刻苦攻读,特立不群,尤勤儒学,在求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修行,奠定了坚毅、刚强的鲜明个性,立下了“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的宏伟zz抱负,18岁进士及第,19岁中博学宏词科,由此入仕,从郑县尉这个基层官吏做起,一路走来,至38岁升中书侍郎,出任宰相,辅佐唐德宗。

  忠县任职之前的宰相陆贽,秉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立国之本,在乎得众”“治乱由人,不在天命”“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均节赋税,养人资国”“足兵固边,善择将帅”zz、经济、军事、人才思想,辅佐君王。力图挽回大唐帝国历经“安史之乱”后的颓靡不振。其间,一个个鲜活的李实人物,经过作家独特的艺术构思,共同活动于中唐整改乱纷纷的世界

  为了生动表现主人翁的高风亮节,通过爬梳历史资料,掌握传主的实际生活经历,作家围绕作品表达的中心,精心选取素材,精心构织情节,巧妙安排活跃于其身边的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通过主人翁与他们的种种联系,穿插各个细节,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故事耐读,蕴含丰富。

  就艺术表现而言,无论开篇对主人翁家世的铺垫描写,主人翁出生前的种种怪异现象的极力渲染,还是那个贯穿始终的道士吴善经,作为线索人物的穿针引线,无不预示着那个时代的波诡云谲,在给人一种神秘色彩的同时,暗示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不可捉摸。

  官场各色人等,在封建帝王面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番表演,经由作家精心构织的情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主人翁襟怀苍生,犯言直谏,改革图治,开启“贞元中兴”帝国气运的宏韬伟略,与贪赃枉法的宰相窦参、奸臣裴延龄、宦官窦文场等一干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善恶分明、黑白立显,高下立分的强烈感觉。

  “劣币逐良”,陆贽被贬“忠州别驾”,唐德宗不得不将陆贽“冷藏”, 以图后用,足以显现局面的纷繁复杂,令人不胜唏嘘之感。

  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作家一方面将主人翁置于动荡的宏阔社会背景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其独立不群的鲜明性格特点,一方面细腻描写其情感经历,陆贽与“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女儿钱薇的幸福婚姻,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与唐安公主、寿州刺史张镒之女张倩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结构缜密,人物刻画深刻,是对表达作品主题的有益补充,使得人物形象鲜活,有血有肉。

  重庆忠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李实新征程中,着意打造、弘扬“诗意山水,忠义忠州”忠文化,作家秦勇充分利用本土历史人文资源,弘扬生命最后十年情倾忠县的爱民、宽民、恤民的一代廉相陆贽的高尚精神内涵,既是对忠文化的极好诠释,又为其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纷繁复杂的官场故事,金戈铁马的战场故事,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主人翁陆贽人生沉浮的叙事主线,错综交织的多条暗线,包含着作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深邃思考。历时4年创作的这部力作,是作家置身其中,以对那个时代的所有焦虑、不安感同身受,实现古人今人对话的结果,正如畅销书作家小桥老树所评价的那样:“这是一部探研中唐历史的参考书,一部青年博学精进的励志书,一部官员崇德修身的案头书,应该能成为一部传承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畅销书。”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四):一道灿烂的光芒擦亮我们回望历史的目光

  天宝十三载(754年)秋,一日,嘉兴城南的西南湖突然掠过一阵狂风,几声高亢的鹤唳划破夕阳的宁静,响彻云霄。只见一只硕大的白鹤掠过西南湖,朝着斑斓的晚霞飞去。再回首花树绿荫丛的华亭,原来四个檐角各有一只白鹤,现在只剩下了三只。很多人驻足仰望,议论纷纷:“华亭飞檐上的白鹤成仙了,变成了真的白鹤。”

  随着华亭鹤唳,一个男婴手执美玉降临到人世间,他就是江南望族陆侃第九个孩子。陆侃对这个非凡降生的儿子寄予厚望,起名为陆贽,并赋诗一首:“九子中秋会,嘉禾皓月中;华亭临泖水,羽鹤向长空。执贝思民苦,赋诗造世功;致君尧舜上,千古共清风。” 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房谋杜断”,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的“姚崇宋景”,再到张九龄这位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中唐江山社稷、黎明百姓都在盼望着这样的贤相横空出世。 可以这样说,陆贽是应世而生,而后一步步走上历史zz舞台。18岁登进士第,19岁登博学宏词科,20岁授华州郑县尉,25岁以书判拔萃授渭南县主薄,及至38岁出任宰相。陆贽襟怀苍生,范颜恪君,改革图治,文韬武略,公忠体国,清廉为民,一生恪守“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 重庆著名作家秦勇的呕心长篇力作《大唐廉相陆贽》,洋洋洒洒三十五万字,全景式呈现了千古名相陆贽的辉煌人生。这部《大唐廉相陆贽》是迄今唯一一部以陆贽为主角的长篇历史小说。本书以深度的zz视角,洞微是史家笔法,从陆贽出生、修学、入仕,特别是出任宰相后的功德言行做了详尽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运筹帷幄,浴血奋战,心系苍生,力挽狂澜于既倒,竭扶大厦于将倾,立下再造社稷之功贤相的丰满传奇人生。 一封罪己诏,力挽大唐倾覆江山 建中四年(785年),长安爆发“泾原兵变”。朱泚僭越称帝,“海内波摇,兆庶云扰”。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陆贽扈从與驾跋迁奉天,参赞机要,诏书旁午,洒翰即成,实务“内相”。 在人心惊疑,大唐将倾时,陆贽大胆建议唐德宗“痛自引咎,以感人心,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起草颁布了历史上最为出名的《罪己诏》。 一匹匹快马扬鞭,一级级驿站接力,把奉天的诏书传向全国。《罪己诏》像兴元元年的一缕春风,很快吹过大江南北,吹进千家万户。一纸诏书日行五百里,宛如千军万马,令十万叛军心惊胆颤,令天下武夫悍卒,无不挥泪感泣。 这篇《罪己诏》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关键在于五点:一是皇帝自我批评,率以师俭;二是关注百姓民生,免除赋役;三是维护国家统一;四是赏罚分明,“咸赦除之”;五是尚德求贤,备礼邀致。 这五点正是天下百姓、士大夫和大多数人心所向,众望所盼的,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因此,正能量的舆论一下子倒向朝廷。陆贽掀起的这一场舆论战和团结统一战线取得了空前成功。朱泚控制的长安城人心涣散,叛军的士卒人心惶惶,逃营的士兵不计其数。正可谓,“一纸书信,退敌八千。” 一张虎榜,纳进天下经世俊才 贞元八年(792年)二月,唐德宗下诏令兵部侍郎陆贽担任当年科举考试的知贡举,右补阙翰林学士梁肃、礼部员外郎崔元翰协助考试。陆贽大胆改革科考制度,改善科考条件,使科举考试更公平公正,更利于选拔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才。 经主考官们夜以继日地阅卷,禀奏唐德宗御准,这次科举考试共23人一同登第。这些进士中,王涯、李绛、崔群三人后来位及宰相,庚承宣官至礼部尚书,刘遵古擢刑部尚书,冯宿迁工部侍郎,许季同迁兵部郎中……欧阳詹、韩愈、李观成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给后世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不朽的诗赋名作。 陆贽以“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儒家思想,以“求才贵广,各举所知”的用人尺度,招揽天下英才,创作了中国历史第一个赫赫有名的“龙虎榜”,正是“星辰影落三阶下,桃李阴成四海间”。 “通榜取士”得士之盛,人尽煊赫。名噪一时的“龙虎榜”,给贞元时代的文人士子营造了一个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科举环境。陆贽之后,龙虎榜就成为科举取人晋升的别称,文人们无不憧憬那“一举首登龙虎榜”的贞元时代。 风雨飘摇的中唐时期,谁在“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陆贽也! 面对藩镇拥兵割据的乱局,陆贽汲取贾谊《治安策》,加强皇权集权的zz思想巩固皇权,剪除凶逆,平定了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四王二帝之乱”。在军事上,在外交上,在人事上,他深思熟虑,殚精竭虑,他的血脉始终为大唐社稷而汩汩流淌。 面对洪涝和大地震自然灾害,陆贽第一时间赈救灾民,抚恤贫民。还起草颁布赈灾诏书,恢复义仓,调节物价,备荒赈恤,在全国大力实施他提出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天下黎明百姓的疾苦安乐。 然而,其迹如鹤的陆贽,纵使铁骨铮铮赤子之心,却最终在纲纪废除的历史困局中,在危机四伏的宦海沉浮中,在险象环生的大明宫斗中,在疾风暴雨的馋邪中铩羽而坠,鹤唳大江,归逝云鹤观。呜呼哀哉! “昔人已乘黄鹤去。”但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代贤相廉相名相深深的足迹。 他一句句公忠体国、治国安邦的警示名言,昭昭然与金石不朽,彰显着一代贤相的“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的人格力量,闪烁着超迈高洁,清明通透的zz智慧。他的清廉政德,成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楷模。 捧读著名作家秦勇的长篇力作《大唐廉相陆贽》,陆贽爱国爱民的真我风采耀然纸上,犹如一道灿烂的光芒擦亮我们回望历史的目光。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对陆贽给予极高的盛赞:“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盲。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五):陆贽:苏东坡一生崇拜之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清亮鹤声闻于天,鹤鸣之士携玉来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的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善书法,著有《平复帖》,是两晋诗坛的代表之一,有“太康之英”的美誉。

  公元303年,陆机遭宦官孟玖诬陷谗言,被诛杀于嘉兴东边白鹤聚居地的华亭,临刑时,他仰天长叹:“华亭鹤鸣,岂可复闻乎?”陆机死之时才43岁,当时栖居于华亭的千万只白鹤直冲云霄,唳声三日不绝。这便是典故华亭鹤唳的来源。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嘉兴大户陆家喜添小少爷,婴儿手携玉石惊喜了众人。呱呱坠地的啼哭声恰巧被南下游历的道士吴善经听到了,赶上喜事,他遂前去道喜。

  吴善经前去恭贺吴大人喜得少爷,顺便提起自己下午所见西南湖祥瑞天象、惊现华亭鹤鸣之事(华亭檐角上的一只白鹤成仙,变成真的白鹤飞走了),由此事联系到小少爷降生,遂猜测小少爷莫不是陆机转世?

  而此小少爷,其父为其取名陆贽,若干年后,陆贽长大成人,在文学界、官场上皆有所建树,卓尔不群、聪颖忠厚,是大唐的贤明宰相,著名的文学家、zz家、外交家……

  大诗人苏东坡一生都崇拜陆贽,写过“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年羹尧为陆贽编撰厚厚《陆宣公全集》,雍正皇帝为其作序;乾隆帝为陆贽御赐了“内相经纶”的横匾……种种都足以证明陆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而作家秦勇深入研究中唐历史,耗时多年心血写就《大唐廉相陆贽》一书,以通俗易懂、精妙准确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不平凡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备受推崇

  01 立德

  《孟子·公孙丑下》里讲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提倡“仁政”、“以人为本”。而陆贽更是多次进谏提醒唐德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他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心向背,要以人民的需求发展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

  而他自己身为朝廷官员,更是以身作则,处处为百姓考虑,为人民谋福利。

  唐德宗贞元八年,7月份全国四十多个州发了大水,陆贽第一时间去赈抚。

  唐中期之后人丁薄弱、赋税徭役繁重复杂,百姓难以维持生计,背井离乡、四处流亡。为缓和矛盾、解决民困国穷的局面,陆贽推行实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安定了民心、稳固了局势、国家经济也开始慢慢复苏。

  在贿赂风气暗流涌动的官场,陆贽洁身自好、两袖清风,并且下定决心要反腐倡廉,认真治理整改“以贿为亲”的不良风气。

  陆贽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人民能有一方可以幸福生活的土地。其德量之大,值得后世传颂高歌。

  02 立功

  思想家王夫之曾表明,若没有陆贽的出手相助、力挽狂澜,李唐王朝恐怕早就岌岌可危毁于一旦了。足见陆贽功绩之大。

  建中四年秋天,泾原节度使奉命出关平叛,带领5000将士紧急出关,因饭菜将就、士兵们怒火中烧,5000泾原军兵变,举起长矛刀枪进攻长安城,朱泚僭越称帝,唐德宗听闻兵变遂加急出逃。

  陆贽当即与众翰林学士冷静商讨对策,得出三项思路缜密清晰的决策,大家分头执行决策。而陆贽一纸诏书令叛军们心惊胆战,其后陆贽带着众朝臣浴血奋战,在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立下大功。

  事后,唐德宗亲切称陆贽为陆九,一片君臣之情令人动容。

  03 立言

  陆贽不但是杰出的zz家、军事家、外交家,更是才学深厚的大文学家。他著有《翰苑集》,另有诗文别集15卷,但大多已年久失传。

  陆贽擅长骈文,一气呵成、工整对仗,被称为“经世有用之言”“昭昭然与金石不朽”。

北宋文学家宋祁称“观陆贽论谏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炳炳如丹,帝所用才十一,唐祚不竟,惜哉!”

  原来对陆贽其人不甚了解,读完这本传记历史小说,现在也可说出他的诸多事迹,其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印象。

  让我们翻阅书页,倾听那大唐王朝上空嘹亮的鹤鸣吧。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六):华亭养仙羽,计日再飞鸣—-中唐宰相陆贽的清亮鹤声

  公元754年,大唐天宝十三年秋,陆贽出生在嘉兴。

  这座古城的西南湖畔,有一座华亭,陆氏先祖陆机,曾殒命于此。传闻这位西晋大都督死时,惊起千百只白鹤。 451年后的这天,陆氏后人中降生了一位陆贽,彼时华亭之上,鹤鸣九皋…… 重庆作家秦勇的《大唐廉相陆贽》,将带我们走进这位中兴名相的一生。 华亭养仙羽,计日再飞鸣 陆贽出身书香仕宦门第,其父陆侃,此时正任溧阳县令,其祖陆齐望,曾在开元年间任秘书监,后进太师衔,并娶张九龄女儿为妻。 陆齐望在八个儿子中,最重陆侃,将其带在身边,在京城历练。不料朝堂政局波诡云谲,张九龄栽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之下。陆齐望受到牵连,辞官归故里。 陆侃跟随父亲,携妻子韦婉芝(京兆望氏)回到嘉兴。埋首书堆,科举入官,历任礼部奉礼郎、蓝田县主簿,此刻正在溧阳县令任上。 陆贽是陆侃的第九个孩子,对于这个最小的儿子,陆侃充满了期望。 小陆贽不负所望。在陆侃婉拒永王拉拢,被叛军所伤归家休养后,更是坚定了撑起家业、报效朝廷的信念。 陆贽文才出众,在苏州刺史李西筠举办的诗词大赛中脱颖而出。其“白鹤贯长虹”句将报效国家之志抒发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苏州文坛的轰动。 李刺史见陆贽后生可畏,意气风发,有意奖掖,又怕他少年人好高鹜远,不切实际,因此特将陆贽的诗压为第三,并亲自查访陆贽的学业。 二人倾谈之下,李刺史对于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原来陆贽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也不是一个狂生,对于李唐王朝的内忧外患,他忧虑在心。对于当今的户粮数,以及回纥、吐蕃、南诏的边境之患,乃至于藩镇割据的心腹之疥,陆贽都有远虑。这让李刺史倍感振奋,勉励这位年轻人奋力科举,早日跻身朝廷,实现自己的zz主张。 公元770年,陆贽乡试中解元。紧接着在这年九月,陆贽进京赶考,住在大哥陆赓处。彼时行卷之风渐行,陆贽也不能免俗,以一首《鸿渐赋》呈于吏部尚书刘晏及吏部司勋钱起等处,以图闻达于京师。 陆贽挟〈鸿渐赋〉之威,以自身之饱学,位列进士榜第四。钱起在宴请陆贽——儿子钱徽的好友时,特赋诗劝勉: “华亭养仙羽,计日再飞鸣。” 这位他喻之以仙鹤的少年才俊,成了他的女婿。 历任地方,造福民生 进士及第后,陆贽选取了难度最大的“博学宏词”科进行选官考试。被派华州郑县县尉之职。 郑县西距长安70余里,属于近京地带。朝廷对这位少年进士的任命,颇有偏爱之处。 陆贽怀揣报国效民之心,来到了他官宦生涯的第一站。 此时的郑县,缺水缺粮。陆县尉甫到此地,即走访农户,深入调查了村民的受灾情况以及生产生活状况,提出“借粮养民”“以工代赈”的方针,帮助郑县农民渡过了灾年。 为防谷贱伤农,陆贽又提出“丰则贵取,饥则贱予”的措施。动员县衙出资,用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百姓多余的粮食和大户的囤积粮,到了来年春荒,或是遇到干旱季节,又以低价卖给饥民。 解决了百姓的温饱后,陆县尉又探访名儒,修建学堂,与当地文人探讨义理,并编写讲义到学堂讲授文化。 777年,陆贽转任渭南主簿。他给县令提出第一项治县之策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陆贽带头脱下鞋袜,挽起袖子,扛起锄头,亲自下到城内的河道里清淤疏浚,将位于龙尾坡的梁泉、姜泉引入县城。又带领百姓修建了东关桥,沿着龙尾坡修建排水设施,修建泄洪渠,消除了水患。 陆贽提倡的发展生产,养民为先的理念,是他“养民滋国”的治政理念的基础。 入主中枢,累迁为相 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代宗李豫去世,太子李适在太极殿即皇帝位,陆贽的人生命运,随之翻开了新的篇章。 新年伊始,德宗李适下诏,颁行新的“两税法”,推行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新税法,宰相杨炎建议选任11位“黜陟大使”,巡视天下,统一税制,考察地方官员政绩。 陆贽在渭南的政绩,引起了黜陟大使庾何的注意,将其“三科四赋五术、五要六德八计”上奏天听。 781年,大唐建中二年,陆贽入京为监察御史。28岁的陆贽,进入了大唐帝国的zz中枢。 年轻的德宗皇帝欲对藩镇亮剑,河北三藩“结盟而战”。 一番征战之后,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纳兵败如山倒;成德李惟岳被朱滔所杀;魏博节度使田悦被马燧打得如丧家之犬。是谓“两亡一伤”。 然而,德宗封赏功臣时,朱滔没有得到富庶的深州,于是拒不奉诏,王武俊也认为诛杀了李惟岳,不应只得区区两州,封个小小的团练观察使。 魏博节度使田悦嗅到了这些不满,他潜与朱滔、王武俊相结。于是幽州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成德恒冀二州都团练使王武俊、淄青留后李纳,形成了新的“四镇联盟”。 建中三年,朱滔自称冀王,田悦自称魏王,王武俊自称赵王,李纳自称齐王。朱滔为四王之主。同时,惟西节度使李希烈自立为建兴王。 一时之间,唐帝国四分五裂。德宗震怒,召群臣商议对策。 陆贽执笏上奏,建议朝廷速派哥舒曜讨李希烈,李勉屯汝、汴二州以卫东都,派李抱真屯魏州攻朱滔、王武俊,以救河北之危。 陆贽的一番排兵布阵后,又斗胆建议德宗停罢税间架、除陌钱、榷酒巴、抽贯、点召等苛捐杂税以养民生,劝皇帝不可竭泽而渔,饮鸩止渴。 正自焦头烂额的德宗听从了陆贽的奏议,并擢升陆贽为祠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建中四年,德宗误听卢杞的建议,发泾原兵讨伐李希烈,致“泾原兵变”。泾原兵逼宫,德宗出逃奉天。 当此危难之际,陆贽劝勉德宗皇帝下“罪己诏”已安天下之心。 这篇由陆贽起草的“罪己诏”,被《资治通鉴》评为“四方人士大悦”“士卒皆感泣”。田悦、王武俊、李纳皆去王号,上表谢罪。唯李希烈、朱滔及其兄以及李怀光等拒不投降。 陆贽请命率军两千,与神策兵右使李卞一道东进,迎战叛军。他派王厉山送书信与叛军首领惠静寿,陈说他本为郭子仪麾下,如今却助纣为虐云云,激起了惠静寿的愧疚,致其逗留延宕,放过了天子车驾一行。此正所谓“一纸书信,退敌八千”。 784年7月13日,陆贽随驾回长安。以门下省谏议大夫升为中书省舍人,仍充翰林学士。 以陆贽在朝廷危亡时刻的表现,人们都以为陆贽必当拜相。然而多心多疑的德宗并未如众人之意,擢陆贽为相。 也许是德宗心中有愧,对于这位“上至天子朝臣,下至胥吏同舍,皆伏其能”的陆贽,他格外加恩,强行赏赐他大宅一座。为何要说强行呢?因为他知道,这位翰林学士向来两袖清风,从不收受份外之物。 此后陆贽母丧丁忧三年,在此期间,前宰相李泌弥留之际,力举陆贽为相。德宗此时有心,但陆贽却要守制,此事不了了之。 790年,陆贽回朝,以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加知制诰。 德宗终于在792年,着陆贽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38岁的陆贽,成为唐德宗时代最年轻的宰相。 陆贽为相期间,严于律己,尺寸财物,从不入私家。这让身为皇帝的赵适,也摇头叹息其“清慎太过”。言下之意,竟然有鼓励陆相受贿的意图,这在历史上也传为奇谈。 即便是这样一个清廉为国,关心民生的良相,晚年的德宗也深恐其大权在握,与其在外掌握兵权的表兄韦皋勾联,以其拥立太子为由,将陆贽贬为太子宾客。 公元795年,德宗贞元十一年,陆贽更被贬为忠州别驾。 也许,德宗贬陆贽出京城,有为太子留下施恩机会的意思。可惜公元805年,德宗死后,顺宗李诵即位,诏陆贽回朝复相之时,这位救时内相、一代廉臣已去世七日了,皇帝的诏书,来迟了一步。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七):一个七品县官清廉容易,一个宰相清廉却难!

  一、继承父志

  溧阳的夜空弯月如弓,大地宁静的可以听见溧阳县令陆侃微弱的呼吸声,那是一个刚正爱国,忠贞不二的贤臣。

  天宝十四载,正是陆侃第九子陆贽出生后的第二年,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战争在金陵也就是当今南京、扬州、丹阳、常州以及溧阳县燃起了战火,永王李璘割据江淮想自立为王,千方百计想要拉拢溧阳县令陆侃,然而陆侃极力抵御永王大军,却不知永王已派刺客潜入府中刺杀与他,那一剑如冰锥般插入陆侃腹部,血流如注,顷刻间,溧阳县衙横尸遍野,溧阳县令头背双腿,以及心脏左侧被刺穿,伤势惨重,已是奄奄一息。

  想做皇帝的永王被箭射死了,在灵武帝前的太子李亨笑了。

  好在陆侃命不该绝,昏迷了六天六夜终于醒来,经过数余天的修养与调理捡回一条命,但从那以后这位心性澄澈、忠勤爱民的溧阳县令只能瘫痪卧床,在老家静渡余生,然而他生平的志愿是做个像外公张九龄那样的宰相,不得遂愿,他只好把这个期望寄托在九子陆贽身上。

  陆贽在父亲陆侃去世后,勤奋学习,几番游历,又遇好友的爱人真娘为保贞洁悬梁自尽,陆贽悲愤,他感受到“安史之乱”的大唐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这更加坚定了他奋发读书,求取功名,以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

  二、仕途之路

  大历五年,苏州乡试,陆贽取得解元,时维九月,陆贽取得及第,那年他才18岁,正应了白居然的那首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泾原兵变时,长安沦陷,大唐几欲倾翻,陆贽跟随唐德宗避难到梁州,在奉天的保卫战中,他呕心沥血,身中利箭,从硝烟弥漫的烽火中涅槃重生。

  38岁时,陆贽入阁拜相,位极人臣后,他更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他一次次向唐德宗谏言:“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则失国,失众则失国。”

  在贞观八年洪涝成灾,陆贽又大胆谏言唐德宗:“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情乃固,失则危。”

  陆贽的仕途之路并非一帆平坦,“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到唐德宗时有增无减,“假王者四,僭帝号者二,其他顾瞻怀贰,不可悉数”。

  唐朝已处在动荡时期,实在是内忧外患,一步步走着下坡路,要想恢复昔日的统治,消灭藩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陆贽是一个博通古今、明于治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总结了历史经验,尤其是吸取了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所阐述的加强皇权集权的思想,深刻地指出:“立国之安危在势。”认为“立国之权,在审轻重,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故治天下者若身使臂,臂使指,小大适称而不悖”。

  正是因为他的远见和睿智,力挽狂澜建议唐德宗“痛自引咎,以感人心,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帮助起草发布了历史上最为有名的《罪己诏》。

  一曰纸书宛如千军万马,奔驰不息日行五百里,令十万叛军闻书变色,胆颤心惊,令天下“武夫捍卒,无不挥泪感泣”。

  大厦将倾,一书力挽狂澜,扭转了唐朝反败为胜的局面,可谓功在陆贽,思想家王夫之言:“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

  在军事上,陆贽也做了一番改革,实施“边畜既富、边备自修”的足食备边战略,储积军粮,戍边筑城,与强强联手的边疆防御体制。

  在经济上,陆贽改革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并提出“量入为出““养人资国”的财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实行轻徭役,鼓励百姓修养生息,自给自足。

  在科举上,他主持的考试中,韩愈、李绛、崔群、李观等23人登第,被称为“龙虎榜”,又誉为“天下第一”。

  贞元二十一年,李贽卒。

  顺宗李诵恸哭流涕,一代贤臣如巨星陨落,但留一下了一部巨著《翰苑集》,一句句公忠体国、治国安邦的省世警言,足为万世龟鉴,一道道灿烂的光芒令我们缅怀。

  三、本书评价

  《大唐廉相陆贽》是重庆作家秦勇的著作,秦勇被媒体称为诗书画三栖作家,潜心研究唐史十余年,著成此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实在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他写透了陆贽zz智慧、为官哲学和崇高政德。

  但我想说的是,这部历史小说其实和传统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不管是传统小说还是网文小说都是以人物代入,掺杂着时代背景和人物家庭背景,而这部小说写的不仅仅是人物小说,更是一部掺杂了唐朝历史的时代小说。

  这本书不仅讲了陆贽的祖上三代,还讲了唐朝唐德宗时期的历史,就连李白、杜甫等名人的一些事迹也给牵扯出来,在别的历史书上查不到的东西,在这本书里确是面面俱到,就连陆贽怎样发家以及他和他妻子如何相识成婚都有详细的章节讲到,其中肯定也有一些杜撰的情节,但大的方向都是还原与历史,或者最接近历史真相。

  大文豪苏轼对陆贽的评价极高,他说:“文人之盛,莫如近世,然私所敬慕者,独陆宣公一人。”陆宣公指的就是陆贽了。

  苏轼在《乞校正陆赞奏议_进札子》中还说:“唐宰相陆赞,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球。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三代已还,一人而已。”

  作家秦勇力求实者贯虚,虚中见实,以精心的故事情节浇灌出深邃的散笔写法,将陆贽归功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翻开这部四百多页的历史小说,大唐王朝的辉煌与衰败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八):“才本王佐,学为帝师”的一代名相陆贽,他的真性情如何表现

  人才,为后世有利者,有功者,在某一建树上有影响者,才得以立传。

  看过大多传记,以出生、成长、所遇大事、为人处世、性格方面记录此人的一生,多歌功颂德,纪实,观其人生,如临镜自盼,得失几何,自顾得知。

  重庆作家秦勇编写的《大唐廉相陆贽》是一本以陆贽为主的传记。陆贽,何许人也?大唐宰相,是著名的zz家、文学家、军事家、政论家。

  为什么秦勇会写陆贽呢?

  秦勇是忠州人,而陆贽在忠州为官十年,也逝于忠州葬于忠州,他的真墓就在翠屏山。他忠诚公直、体恤百姓、亲民爱民,值得我们大力推崇和宣传。造福一方百姓,是为后代永记。

  陆贽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博学宏词,才华横溢也需遇良师指点

  公元768年,李栖筠在苏州第一次见陆贽时,他正在读贾谊的《过秦论》,他那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轩昂气宇令李栖筠眼前一亮。这个少年的清奇,让他多了份关注。

  在文人雅士吟咏寒山寺的诗词比赛中,陆贽脱颖而出。本该得第一,却得了个第三,评判的刘绪一直想不通,趁着晚上李栖筠宴饮时,说出自己的疑惑。没想到李栖筠却提到诗中的三个字——凌烟处。

  凌烟处是指凌烟阁,贞观年间,太宗皇帝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阁楼,把24位功臣的画像置于高阁,以示表彰。陆贽大胆提到凌烟处,便是道出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年纪尚小,满腹赤城,不懂隐藏,李栖筠则是帮他一把,教导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陆贽则是虚心的接受他的教导,同他一起讨论治国之策,讲得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这都是他从小饱读诗书的原因。父亲不在身旁,便是母亲指导学习,读《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等,阅经诵揽,遂即不忘,他以尧舜之道、孔孟之道为思想根源,探本五经,精习诸子,博采汉唐,革新骈文,研习典籍,为此后的人生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坚定的走完他为官的一生。

  泾原兵变,他的果断拯救了整个大唐

  公元783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5000将士出关平叛,本来朝廷应该拨些银两作为将士们的出城费用,不曾想当时国库空虚,根本没有能力给士兵们加酒钱和赏赐。那时深秋,满地秋霜,衣着单薄,迎着寒风冒雨前行的士兵们在疲惫不堪与饥寒交迫中,等待着皇帝的赏赐。

  可是大家在等待中未见一丝希望,于是有人带头开始闹事,正儿八经的兵变,直逼皇宫。当时禁军的头领只是个骗取薪饷的小人,养尊处优的禁军顿时一盘散沙,唐德宗只得带领一队人马仓皇逃走。

  陆贽得知此事时,虽很震惊,但立刻镇定心神,想出应对之策:“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眼下事情紧急,贵在忠心,人分三路,各行其职。”三路为三点,一是重要官员即刻启程西进寻主,二是杀朱泚,原泾原节度使,怕他与其弟里应外合趁机叛乱,三是拟勤王急诏,召集勤王之师。

  三项决策思路清晰,不仅讲zz,还讲战略,在大敌面前,人心慌乱,他还能镇静自若,展现出了不一般的冷静睿智,果断准确地判断时局,为大唐搬回一局。

  在这场变故后,唐德宗便把陆贽称为陆九。陆贽在家排行第九,唐德宗这样亲切地称呼他,是把他当作自己亲近的人,不仅表尊称,也表示不同于别人的宠幸。

  性情中人,自由恋爱的婚姻与众不同

  公元770年,早春二月,陆贽、顾少连、杨凭三人在金鸡湖游玩,正讨论勾践在浣溪沙寻得西施一事,湖边栏杆上依靠着一位美女正在观荷,杨凭轻声说道,快看,西施。

  这是17岁的陆贽第一次见到触动心弦的女子,当他惊叹的目光与姑娘一双清漾着柔媚的眼波相遇,好像触电一般,不知所措。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

  陆贽还在惊叹中未回过神,杨凭早起摘了荷花向姑娘走去,吓得姑娘大叫救命。说时迟,那时快,出现一男子,顿时与杨凭纠打在一起。男子不小心被杨凭推入水中,陆贽不顾安危跳水救起男子。答谢时男子道明自己是女子的哥哥钱徽,而貌比西施的女子名叫钱微。

  三人在交谈中互知身份,志趣相投,相谈甚欢,离别之时,眼神交错之间,两人的情愫自是传达心底,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此后,母亲也提过让他娶妻,但他都一一回绝,只因未到时候。

  《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仕林等到高中状元时,才娶妻迎父母,可见古代是有先立业再成家的规矩。在陆贽心里,也是盼望着自己能当官时迎娶自己心爱之人。他心有所属,不为旁人所动,终于在等待任期宣判时迎娶了心爱的姑娘。

  婚后,他也遇到过美貌女子对他倾心相付,他并无半点非分之想,只为对得起妻子与他的结发之情,将那女子拒之门外。

  他从一而终,只为最初的心动。爱情或许就是这个模样,他此生多忙于政事,少儿女情长,对妻子的忠心,如同他对于国家的忠心,尽心为民。携一人手,白头到老。

  再回到秦勇为什么写陆贽的问题,为什么?为他的以身救国、犯颜忠谏、宽政爱民、清慎廉洁的zz智慧和崇高政德,他的一生“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皆在《大唐廉相陆贽》的传记里。

  在这本书里看见作者以独到的zz视角,惊心的故事情节,深邃的散文笔法,将陆贽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融进唐德宗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融进陆贽跌宕起伏的官场命运里,融入宫廷险象环生的朝廷争斗中。

  陆贽,大唐廉相,为官清廉,为民着想,为国设计,此大才也,为后世所敬仰。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九):“才本王佐,学为帝师”,看一代廉相陆贽挽大唐于既倒的忠义人生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诗词赋画无所不精,是我们许多人的偶像,但是,你知道苏轼的偶像是谁吗?他的偶像便是中唐廉相陆贽,他赞其“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陆贽在风雨飘摇中扶大唐于既倒,在满目疮痍中赋大唐以“贞元之治”,在位极宰相时对打击陷害自己的人求情以宽厚,廉洁致皇帝都怪他“清慎太过”。 他文采斐然,屡次在考试中拔得头筹,从古到今公文撰写能力无人能及,他的座右铭是“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唐德宗把他当作同辈至友,称他为“陆九”,他身上有太多个第一、唯一的标志,但他仅仅活了52岁便匆匆离去,留给一个大唐王室太多的遗憾与无奈,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怀念与追思。

  由重庆作家秦勇所著的《大唐廉相:陆贽》就向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把一位有血有肉、果敢坚毅的zz家、文学家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出身显赫,少年成名 千古绝唱唱到今,道不尽前尘多少悲怆事。一部二十四史使多少名人将相跃然纸上,但“陆九”却是其中格外醒目却又不被现世人们常提起的名相。 许是他太过纯粹、太过正派、太过完美,让我们对他提不起新鲜感来杜撰他的八卦吧。“陆九”原名陆贽,排行老九,是家中幺儿。先祖陆机,世称“陆平原”,是晋代流传至今的书法名家,文才倾动一时。太安三年,陆机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大败于七里涧,遭馋遇害,血洒华亭县。 而陆贽就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出生于华亭县。他出身时天降异象,为纪念先祖而建的华亭,飞檐四角的一只白鹤掠过西南湖,朝斑澜的晚霞飞去,只剩其于三只静立于华亭檐上。而这一切刚好被访友经过此地的道家散人吴善经看到,于是陆贽是先祖陆机转世的秘密不胫而走。

  不过,陆贽确也担得起这个虚名,他4岁识字,6岁能吟诗,18岁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再中“书判拔萃科”,科科甲等,26岁任翰林学士,38岁拜相。陆贽家学渊源,祖父陆齐望供职秘书省校书郎,被张九龄赏识,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父亲陆侃才貌出众,性格刚强正直,娶京兆望族韦贲之妹为妻,在溧阳任县令时,不受永王李璘另立朝廷的招安,遭人暗算,奄奄一息。但他被部下宋少府即时送医救治,闯过了门关,但却终生瘫痪在床,几乎成了个废人。满门尽是铁骨铮铮的忠烈,而12岁那年,陆贽成了“少孤”之子。 二、泾原之变,成为朝庭的顶梁柱 陆贽聪颖过人,有着深远的zz智慧和高超的文学素养,一次次在大唐陷入危机时挺身而出,把在风雨中飘摇的大唐王朝拯救于水火,快速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 唐德宗在“四王二帝之乱”中轻信奸臣卢杞挑唆杀害忠良、苛刻对待平叛的将士,激怒士兵,引发“泾原兵变”,将士们闯入皇宫,见人就杀,唐德宗只好仓皇出逃,避走奉天。 紧急关头,陆贽邀集翰林学士共商对策,作出决断: 1、由吴通玄负责通知重要官员和翰林学士迅速集聚,即刻启程西进寻找皇帝。 2、防止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与其弟朱滔里应外合,趁机反叛,须果断杀之。此事由姜公辅负责,立备快马追上陛下,死谏陛下下诏诛杀朱泚。 3、与吴通微负责草拟勤王急诏,飞鸽传书左金吾将军浑瑊、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费翔节度使张镒、为北节度使李建徽、河东节度使马燧等迅速集结勤王之师。

  翰林学士是唐代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但在这混乱时局下,三十而立的陆贽,已然成为了翰林院的主心骨。 但唐德宗却一味在乎个人安危,放弃杀掉朱泚的最好机会,又在乎皇帝尊严,不肯开城接见击退朱泚的李怀光部队,结束又导致朔方军反叛。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陆贽用他的军事才能分署布局、用他的zz智慧与各方斡旋,用他的文学才能为唐德宗代草罪己诏,历时10个月,终于换回了唐德宗的驾銮回朝。 三、任中书舍人,除内忧外患;权知贡举,打造龙虎榜单 唐德宗王者归来,改年号贞元。贞元二年,平了李怀光叛军,可外患又起。 西陲吐蕃向大唐提出无理要求,大唐未允,吐暮竟悍然发兵,不断骚扰边境,导致狼烟四起。萧复、齐映、陆贽等人劝谏唐德宗军民同心誓死保卫长安城,而唐德宗听取了主和派意见,商量好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会盟。 可吐蕃阴险狡诈,竟在平凉会盟盟坛的西面山谷埋伏万余精锐骑兵,冲进帐幕重创唐朝使团。万般无奈之下宰相李泌提出“北结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军事方略,而朝堂内外都深知唐德宗恶回纥久矣,个个不敢出声相助,是陆贽冒死相谏,陈明利害,让唐德宗同意结盟回纥:“回纥素来臣服我朝,只因杨国忠无故侵扰,才逼使南诏叛唐臣于吐蕃。南诏苦于吐蕃赋役之重,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今招之必可断吐蕃肢脚,困吐蕃之兵!” 有了回纥的掣肘,不可一世的吐蕃有了后顾之忧,停止了对大唐的侵袭劫掠。经过战争洗礼的大唐,得以休养生息。

  贞元八年,陆贽丧母丁忧三年归来,唐德宗诏陆贽为兵部侍郎,并权知贡举。陆贽提出改革科举,除祛唐玄宗以诗赋取士的方法,提倡儒学复古、依经之义、经世致用的新概念。 结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赫赫有名的“龙虎榜”,中举的23名进士中,王涯、李绛、崔群三人后来位极宰相,廋承宣官至吏部尚书,冯宿迁工部侍郎,许季同迁兵部郎中……,欧阳詹、韩愈、李观成为著名文学家,一个个都是国之栋梁。 后陆贽位极宰相,依然亲自参加贡举阅卷,着力为朝庭选拔优秀人才,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柳宗元就是他在第二次的贡举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始终都被陆贽的人格魅力吸引,是陆贽的忠实追随者。 四、当任宰相,推行强国政策 贞元八年,38岁的陆贽成为唐德宗时代最年轻的宰相,他采取多种强有力的行动,打造“贞元之治”。 1、改革用人制度 陆贽认为官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专权、腐败,而宰相这个官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容易失去牵制而枉顾章法。他上任的第一刀就砍向了自己――削弱宰相大权。接着他针对当朝选官用的隐患提出了四条用人体制改革措施: ①、台省百司之长,由宰相察举,上报皇帝任命。 ②、台省属僚及地方佐僚由其长官自选,上报宰相请敕备案。 ③、各台省长官须在所荐人的任命状上署名,终身保任。 ④、考察提拔官员将来政绩,推荐人需承担相应的奖惩升贬。 经过这番用人革新,朝中台省长官争权夺利的勾心斗角少了很多,集思广益而奉公勤政的人多了不少,朝堂上的氛围也变得清明而和协,使朝堂气象焕然一新。 2、整治吏治,查处贪官 陆贽非常清楚百姓最痛恨的就是朝廷的贪官污吏、腐败作风,它们损伤国体、激发民愤。他在朝廷提出反腐倡廉,查处了一大批贪污受贿、擅弄职权的大官。如光禄寺少卿崔穆、大理卿王翃、给事中韦夏卿、太子宾客于邵、右庶子姜公辅……。 但陆贽一切按章办事,一切以国为重,对改过自新的人还请求皇帝重新启用。

  3、均节赋税 均节赋税为解决百姓疾苦,让乡民不再卖儿卖女,流离失所,也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陆贽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在满目疮痍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①、均减赋税 税赋收入以成年男丁为依据,不因致力耕种而增加税收,也不因停止种植而减少田租,使人民多加播种;不因产业扩大而加征收,也不因寄居他乡而免去纳调,使人民牢固定居;不因勤勉自立而加重摇役,也不因懒惰懈怠而免除纳庸,使人民辛勤劳作。 ②、改革税额 陆贽大胆改良过去唯一以钱数计算征税的制度,推行“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的两税制征收税额。以“量人之力,任土之宜”为原则,按照百姓的承受能力和土地的出产实际加以制定。 ③、改革考课 向全国发布规定,各州县管辖范围之内,如果人口兴旺,财阜殷实,在完成朝廷规定的税额后,仍有剩余,便可以同意该地方长官根据户口平均减税,以减税数多少作为考课的等级。 ④改革税收期限 重新制定合理的收税期限,确保百姓交得起、交得上,朝廷开支“量入而出”,养人资国,岁岁相承,使人民的个体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真正实现民富国强。 ⑤恢复义仓 恢复停滞数十年的义仓,为了防止义仓储粮作他用,在每州设立郡差专职监督,旱涝之年或青黄不接的时节,农民可以向义仓免息贷借种子,秋后偿还,防止富贵人家对穷苦百姓高利盘剥。 ⑥扶贫济困 在全国禁止土地大量兼并,对占田加以限制,对租价加以降低,使之让利于贫困家庭。 陆贽的这些举措,意在使贫弱不致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人们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受政局影响的社会民风日趋安定。 4、治军强国 陆贽指出备边御戎六失: ①、措置乖方(优养兵力,毫无战斗力) ②、课责亏度(赏罚不分明) ③、财匮于兵众(军资消耗太大) ④、力分于将多(节制多门,人心不一) ⑤、怨生于不均(边防战士身经百战,衣粮供给不足;关东士兵不耐劳苦怯战,却供给相对丰厚) ⑥、机失于遥制(两军相持刻不容缓,而驿站要上报朝庭,朝庭下诏才能出师) 针对以上情况,陆贽将朝廷原有军队人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委命本道节度使招募年轻力壮,且愿住边城者而迁之;一部分由本道但供衣粮,委命关内、河东各军州招募蕃汉子弟愿入边军者以供给之;一部分由本道仅出衣粮,加给应募之人,作为新迁居费用。 同时,政府为招募的人家每户备具生活耕种器具,赠送耕牛一头,再赐以口粮、种子,劝其播植,大量开辟屯田,若有余粮,官为收籴,各酬倍价,务奖营田,实施“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这样,不仅避免了各道士卒轮番征发之苦,让兵士有家可依,为家而战,还大大增强了边防军事力量,削减了国家财政负担,可谓一举三得。

  陆贽一生廉洁奉公,从不以自私、以人情、以皇帝态度为考要,总是从大局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最微小的波动收获最大的成果。这样的zz理念、这样的处世风格、这样出尘的人格魅力,正是目前每一个从政者都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秦勇先生四年呕心沥血,四年磨一剑,终于著成《大唐廉相:陆贽》这本书,40万字字字珠玑,这不仅仅是一部极具历史文学价值的长篇佳作,更是扎实的文学功底、文学涵养和境界的淋漓体现。这本书紧贴时代脉博,弘扬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忠文化,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大唐廉相陆贽》读后感(十):他是历史上唯一被皇帝规劝受贿的宰相,历经“四王二帝”解救唐朝危局

  2019年6月《长安十二时辰》在没有任何宣传造势的情况下,悄然开播,但它很快因为故事情节紧凑,演员演技精湛,服道化精美严谨等广受好评,引爆网络,成为2019年最火的网剧。

  《长安十二时辰》以天保三载为历史背景展开,讲述了玄宗年间一场不为人知的“长安保卫战”。剧中的靖安司丞李必在原著名为李泌,是历史上是唐朝名臣,历仕四朝,在唐德宗时期入朝拜相。

  李泌为相期间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李泌的不世之功受世人敬仰,而在这些卓越的政绩背后,有一个人的作用不可或缺,他便是著名的中唐廉相陆贽。

  陆贽是三国时期陆逊的后代,但到陆贽之父时,早已家道中落。陆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zz家、文学家,历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官至宰相。陆贽一生以“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为己任,经历“泾原兵变”,解救德宗于危难,力挽狂澜,最终克复长安,让德宗得以回銮。

  在朝期间,陆贽因直言敢谏,清慎廉洁,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晚年,陆贽被同僚裴延龄中伤诋毁,罢去相职,贬去忠州。最终,陆贽在幽居10年后,卒于忠州,至此,一代廉相结束了他辛劳坎坷的一生,唐朝也迅速开始衰落。

  关于陆贽,大众了解并不多,在作家秦勇的新书《大唐廉相陆贽》中,陆贽第一次为主角出现在了小说中。这部以唐朝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以深度的zz视角、洞微的史家笔法,全景再现一代zz家、文学家、政论家陆贽文韬武略、公忠体国、清廉为民的传奇人生。

  秦勇是重庆作家,还是忠县作协主席,没错,忠县就是历史上那个陆贽曾经被贬幽居的忠州。正是有这样的缘分,秦勇接受采访时曾说,我写《大唐廉相》好像是一种注定,一种情怀,更有一种责任。

  首先,陆贽的墓地祠堂在忠州,其次陆贽不仅受国人尊敬,国外学者也高度推崇,曾有日本大学教授到忠州游学时,听说陆贽墓就在他所住的酒店对岸时,立马就地双膝下跪,俯身叩首。这些都让秦勇觉得作为一名忠州作家,有责任把陆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他,知道他,传承他的精神。特别是陆贽以民为本、养民资国的思想,清廉清慎的政德,值得大力推崇和宣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3年,秦勇搜集了各种相关资料,并且沿着陆贽的履历,走过他曾经出生,任职,生活过的地方,深入采访后,秦勇潜心创作了小说《大唐廉相陆贽》。

01 出仕郑县,养民资国

  陆贽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出生于浙江嘉兴,排行第九,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陆贽出生的第二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国破家衰的景象,深深的烙印在了陆贽的童年记忆里,也是这些百姓的凄苦状况,让陆贽从小就立志要学习,东汉史学家张仲景的“进则救世,退则救民”。

  转眼,陆贽18岁了,他通过了苏州的乡试,到长安区参加进士考试,一首《东郊朝日赋》让彼时的皇帝唐代宗龙颜大悦,当即准备钦点为状元,但被当时的御史大夫张延赏,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陆贽太过年少,恐隆恩过重,成为朋党之争的牺牲品”劝谏,最终陆贽位列第四名。

  陆贽被任命到华州郑县任县尉,当时的华州越“同州、岐州、蒲州”并称大唐的“四辅”,这样的安排足见唐代宗对陆贽的赏识。但陆贽到任之时,恰逢郑县春荒,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田地灌溉更是无望。

  百姓的疾苦,陆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赈灾迫在眉睫。陆贽先是用义仓的粮食赈灾,后又以官府名义向大地大户借粮养民。陆贽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灾民不仅有饭吃,也能有活干,既起到了赈灾的作用,也保住了民心的稳定,可谓一举两得。

  以工代赈本是陆贽为了养民而出的利好政策,但一些为富不仁的大户却借机提高佃租,这样一来灾民再次陷入恐慌,有连夜外逃的,还有剃度出家的,这样的操作无异于“杀鸡取卵”。面对这一棘手的处境,陆贽首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情涨租的各种弊端,规劝大户稳定佃租。再次,陆贽从政府层面颁布了《禁提租退佃令》等政策,明令禁止涨租,保护了灾民劳作的积极性。

  有了政府的扶持,郑县当年的粮食产量并没有减少,相反还较往年翻了一番。同时,陆贽动员政府出资收集多余的粮食,遵从了“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原则,成功避免了“谷贱伤农”的状况发生。陆贽的一系列政策做到了,让百姓有活干,有饭吃,有钱用,也有能力缴纳税赋,政府有了收入,也可以更好的回馈百姓,形成了“以资养国”的良性循环。

  陆贽在郑县的政绩有目共睹,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大唐廉相陆贽》中,秦勇对于陆贽的政绩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赞,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小事或百姓的民谣入手,让陆贽的形象更加的立体生动。陆贽虽初入仕途,但为国为民的情怀已初见端倪,初仕的顺利,让陆贽美名广为传颂,甚至得到了时为太子的德宗的青睐,也让他后续有了更多展示才干的机会。

02 泾原兵变,克复长安

  公元779年,德宗初登大宝,渴望成就一番霸业。当时的唐朝,藩镇势力割据,德宗认为这是自己统治的首要隐患。继位后,德宗便着手整治这些各自为政,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虽然当时的时局并不是最佳的讨伐时机,当德宗还是不顾郭子仪等一众老臣的反对,执意开战。

  德宗先后曾派多名大将去痛打河北藩镇,可结果不如人意,接连的战败让德宗更加怒火攻心。因准备不充分,指挥不当等原因,政府军连连败退。泾原兵因出征未得到及时的后勤补给和赏赐,发生了军队哗变,长安失守,德宗带着亲信官员逃到奉天。

  其实,在战前,陆贽就曾对战局对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时局的利弊,但德宗求胜心切,一意孤行,事后虽然战事的变化一一验证了陆贽的预言,但为时晚矣。在逃难期间,陆贽全心护主,多次救德宗于危难之间。

  在叛军进攻奉天时,陆贽亲自到战场一线去鼓舞士气,并现场指挥战斗,与奉天守兵共进退。陆贽用自己的性命来保卫奉天,最终为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在血战奉天的战役中,陆贽表现出了高超的智谋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在战略部署中表现出了深谋远虑,比如使用离间计,让铁杆四王有了间隙,相互疏远,比如为了安抚李怀光,建议德宗觐见他;用李晟牵制李怀光等。

  这段同患难的艰难岁月,让德宗感受到了陆贽的一片赤诚,也见识到了陆贽的卓越才干,内能安军心,外能御强敌,既能起草官文诏书,也能领军平叛。在陆贽的不懈努力和多方斡旋下,德宗最终在流亡近1年后,回到了长安。

  陆贽在护驾过程中,始终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经常直言进谏。在逃难过程中,唐安公主去世,德宗期望厚葬,被陆贽劝回可光复之后再行厚葬。在作战期间,因粮草不足,有人进言增加赋税,被陆贽驳回,因为战乱,百姓生存已然艰难,岂能再增加百姓负担?

  陆贽事事以不增加百姓负担为前提,时刻惦记民间疾苦,彼时的陆贽,已不再只是一介书生,而是中唐时期的“救时内相”。

03 清慎太过,别驾忠州

  光复长安后,德宗感念陆贽的忠心,也赏识陆贽的才干,决定重用陆贽。陆贽不负所望,担任知贡举主持进士考试时,开创了大唐科举史上最出名的“龙虎榜”,得到朝廷和士林的广泛赞誉。龙虎榜单上就有被我们后世所熟知的中唐文学家欧阳詹、韩愈、李观。

  随后,陆贽官职宰相,陆贽渴望成为“姚房杜宋”那样的相,他大胆的提出现有用人制度的“七患”,并着力大力改革,改革政策以“广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可以自荐,也可以举荐他人”为基本原则,这样的改革为国家选取了大量的人才,公开选拔也让官场一时清明了不少。

  然而,这样的改革也触及到了某些势力的利益,他们反诬陆贽“皆有情故,兼收贿赂,不得实才”,陆贽为了自清,也为了让官场更清明,开始了大规模的反腐。他的清明让让整个朝野畏惧,连德宗都暗示陆贽,“清慎太过,恐事不通”,让陆贽适当受贿,是历史上唯一被皇帝规劝受贿的宰相。

  但是,陆贽一心为民,全心为国,无法接受德宗这样“恩宠和信任”,还是一贯的直言进谏,君臣之间有了嫌隙。陆贽后续颁布了各项赋税政策和治军强国的措施,让唐朝的实力日渐强大。随着国家的强大,让德宗渴望重整大唐的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生活起居也愈发奢靡。

  同时,德宗刚愎自用的本性逐渐显露,他对刚正不阿、直言极谏的陆贽逐渐讨厌起来,反而开始重用起喜欢花言巧语,巧言令色的奸相裴延龄。裴延龄上位后处处针对陆贽,经常污蔑诽谤陆贽扰乱朝政。最终,德宗听信谗言,陆贽42岁时被贬为忠州别驾,10年后,陆贽郁郁而终。

04 殚精竭虑 死而后已

  年少时,陆贽就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满目疮痍;入仕后,陆贽更是见识到了朝廷动荡、天下大乱的情势给百姓带来的困苦,陆贽的一生从未停止过思考国家的处境和命运。在得到德宗的重用后,陆贽秉承着“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为己任,慷慨直言,正直忘我,他勇于抨击一切弊端。无论是国家大小政策,还是官场不良风气等。

  《大唐廉相陆贽》中陆贽是幸运的,他的一生都有贵人提携相助,早期有李栖筠,刘宴、张镒等,入朝之后有李晟、马燧李泌等支持,晚期有韦皋、齐抗、郞奚陟等的全力搭救;陆贽又是不幸的,他终其一生都没能真正得到帝王的真正信赖,一方面帝王重用他,赏识他,另一方面又忌讳他,牵制他。

  德宗和陆贽的君臣相处,既像一对“佳侣”,也像一对“怨偶”。他们有着相互扶持的情谊,也有少有的君臣亲昵,陆贽帮德宗写出了最深刻的“罪己诏”,德宗长久的把陆贽唤着陆九。他们也有政见的不同,陆贽过失直言犯谏,惹的德宗颜面尽失,德宗暗示陆贽可以受贿,让陆贽失望之极,寒心不已。

  一代忠心尽国的名相,最终他的一生书写在了大唐帝国险象环生,变幻莫测的zz幻影里。

阅读更多原创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