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思想家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20:54:35

  《叛逆的思想家》是一本由[意]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叛逆的思想家》读后感(一):花了很多时间确认自己是不是蠢货

  『蠢货无穷无尽』作者引用了这句。

  而且蠢货还很危险。我理解这句话的一维含义是很多大众想法就含有很多偏见,二维是高位权利者很多也自以为是。(可能还有更多意思)

  我想了想我自己应该也是蠢货吧。老头子虽然科学聪慧是有了,但是zz并玩不太起来。跟一般评论家相比他够硬的math intensive功底让他的嘴炮很有说服力但还只是停留在嘴炮层面。

  但是比一般的社科学家堂而皇之地光打嘴炮不讲理科思维好多了。

  『你的文学野心有了,但是科学野心明显超过了你的能力』

  我举双手双脚同意。很多作家真的很没自知之明出版社也写那种标语简直误人子弟。科学很有门槛的,我觉得大家应该多一点敬畏少一点自以为是。

  他讲解卡尔维诺的那章很可以……夸人夸成那样真的很有水平了。其实本书值得七星,只是后200没有前两百写得好。

  《叛逆的思想家》读后感(二):镜中的波浪

  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文科生无疑都背诵过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并烂熟于心。 然而,想象一个某某月某日的夜晚,你身处卫生间里,边洗手边望着镜子里那张有点陌生的脸,你真的认识那个人吗?如你自以为的那般了如指掌? 几分钟后你躺倒床上,闭上双眼,让自己沉入黑暗。你将发现,你甚至难以在脑海中还原镜中的那副面孔。这不奇怪吗? 无法准确记忆自己的面孔,也许不过是一个个人化的小问题,你大可以忽略它,继续投入生活。但你也可以选择由此出发,思考为大多数人所忽略的自我。那张陌生而模糊的脸或许即意味着自我的沉睡。 认识你自己,这很艰难。我们的问题在于既不能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中认识他者的本质,也无法从中认清自我的意义。我们从对话中所能获得的真实体验只有表达的无力,误解的压倒一切以及理念世界的不真实。 所以,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以“镜中奇遇”作为全书的开篇,用具体而微的科学消解了那张诡异的脸。原来不过是“一系列缓慢的颤动,迅速的跳动和高速震动通过大脑所合成的静态三维正像”。 “我们都被限制在自己的头脑里,被迫只能看见别人而看不见自己。”我们既可以将其看作一则哲学上的人生隐喻,也可以视其为生物学上的规律。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选择了以后者作为认识自己与世界。你当然可以反驳他的观点乃至思维,但你不得不承认,假科学之手,他的确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尤其是那些我们困扰于其中无法解答的问题。 由于《人类愚蠢辞典》,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的形象多为以“毒舌”之名“怼”天“怼”地。而实际上,作者真正所“怼”者,并非存在,而是对存在毋庸置疑而又漏洞百出的解释。在对宗教,体制,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狂热批判的背后是作为知识分子对愚蠢愤怒的天性。世界需要答案,在认知的黑暗中,人类唯有借助对答案的触碰方能前行。但世界又充斥着错误的答案。人类的愚蠢导致错误的答案往往更受欢迎,甚至成为唯一。每一个不愚蠢的人,如果对愚蠢与错误毫无愤怒,则终将沦为愚蠢与错误的牺牲品。如书中所言,各种各样的人中,愚者是最危险的,且数量无限。 在后记中,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以波浪自比,这一意象或许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镜中的波浪有着形形色色的面孔,海洋、数据、艺术、冒险……而穿透种种表现到最后,我们总要面对自己的真实面目——机械波。 或许我们不愿承认,但终无法拒绝。

  《叛逆的思想家》读后感(三):如何学会独立思考,是我们作为人类需要思考的事情

  面对这个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大多数的信息来源几乎都来自于网络, 微博微信以及各种各样的新闻软件,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全世界发生的大事小情,但是这里面的信息是如此之大,并且有真有假,也许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恰好就是假的,而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

  01 我们缺少的恰恰就是独立的思考

  有些时候,我们是傻的,傻的去相信那种莫须有的新闻?傻的居然相信那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傻的不经过思索就去相信那些所谓的“事实”与“真相”。

  曾经荣获意大利科普界最高奖“伽利略奖”两次得主,国民科普爷爷,不服老的科学斗士奥迪弗雷迪在继《人类愚蠢辞典》后,再次“怒怼”愚昧思想,出版了作品《叛逆的思想家》,在这本书当中,他可谓是能怼的都怼了,哲学、文学、艺术、zz、历史,这是赤裸裸在拉仇恨啊!

  但是,这并不是老头吃饱了饭没事闲的,更不是老头模仿微博上的某些“专家”在故意吸引人注意,他只想怼醒那些还在愚蠢的人们,让他们清醒起来,多用大脑思考一下。

  有的时候这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越是偏激,就越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正是由于这种不一样的套路,才会达到本该达到的目的,人类之所欲不同于其他的生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会思考,人类有自己的思想,思想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古人云:三人成虎。尽管是不正确的东西,但是如果说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就会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轻易地不假思索地相信。人们往往就会愚昧地相信一些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我们就要做好避免随大流,拒绝传播的准备,要的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这种不一样的感觉。

  02 不一样的老头,不一样的科普书

  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拥有着一个叛逆的灵魂,并且他的知识储备就像是一本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于是他就通过文字一次又一次的“怼”,《叛逆的思想家》又是一本他开始怼的佳作,这次他所怼的对象就是那些愚蠢的人。

  虽然《叛逆的思想家》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大大小小的思想居然有78种之多,但是却一点都不显得乱,相反的是却很规矩,大致分为八大部分,每一种都不一样,每一种都涵盖一种区域,从各个方面开怼,虽然是一部杂文,但是又是一本不一样的思想文集,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奥迪弗雷迪,这个不一样的老头所赋予的。

  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史漫谈。就连作者自己也很难准确定义它——它到底是一场噩梦,一出闹剧,一则寓言,一篇讽刺文学,一场心灵游戏,一场赌局,一句讽喻,一种观点,还是对一切观点的讽刺?或许,只有游历了八大领域的诸多人类思想,才能找到答案。

  在书中既有牛顿与伽利略,也有迪伦和列侬,面对奥迪弗雷迪的各种吐槽你不仅无可奈何,还对感到十分的有趣。在这本书中,以前那些你所熟悉的著名的人,会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一面,让你对他们的认知又有了新的一个不一样的层次。而这恰恰就是奥迪弗雷迪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让我们在轻松愉快地阅读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用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思路来思考。

  03 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学会了思考

  就如同前面说说的那样,之所以人类不同于其他的生物,就是因为人类学会了思考,但是奥迪弗雷迪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仅要思考,而且还要学会独立思考,思考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思想,这样我们能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今天,做到独善其身,就像陶渊明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

  学会独立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可以更好地辨别这个社会的真真假假,而且我们还可以让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一起独立思考,一起抵制那些无中生有。

  正是由于苏格拉底的叛逆,使得一点思想的萌芽得到开枝散叶,才不会一直被压迫与统治;正是由于阿基米德的叛逆,使得数学与物理真正地走入了人类的视野,才不会一直用神话来解释一切;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人的叛逆,使得这个社会才会得到应有的真相,才不会一直被蒙蔽。

  在通往定力的充满挑战的探索之路上,既有争论的激励,也有思想的支配,大量怀疑从那里涌现出来。对于一些并没有经过验证的事情,就要勇于质疑,不要不假思索就去传播,否则就会人云亦云。

  面对错误,面对虚假,面对不可能,我们需要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否真的看到了事情的本质。我们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并不知道自己是愚蠢的。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如何去找到自己的愚蠢所在,并且想进尽一切的办法去修复它。

  《叛逆的思想家》读后感(四):《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学的时代告别愚蠢,还要付出哪些代价?

  曾经在看金庸原著改编电视剧《神雕侠侣》时,被一个小人物赚足了眼泪。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天竺大师。

  当时,杨过和小女在绝情谷双双中了情花毒,并认定自己命不久矣。天竺大师的到来,让两人看到了生的希望。天竺大师在牢房中,以身试毒情花,并苦苦找寻解救情花的方法,最后在找到解药断肠草时,不幸被李莫愁的冰魄银针刺死。

  “医者圣心”,天竺大师与中毒之人非亲非故,却愿意以身犯险,解救他人,此等献身精神,才得以让古代医学发扬光大,传承百世。

  而在历史上,那些为热的事业而献身自己的人也如同浩瀚星辰,数不胜数。想在不科学的时代里告别愚蠢,到底得付出多少代价?汗水,青春,鲜血,生命...就如同意大利作者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在他的《叛逆的思想家》中提到:

1.蠢人的数量经常被低估 2.一个人愚蠢的概率独立于他的其他特性 3.愚蠢会损人,但并不会利己,甚至还会害己 4.蠢人的潜在危害常常被低估 5.各种各样的人中,蠢人是最危险的

  愚蠢的危害在于,他们总是抱着原有的思维和看法,见识世界;也永远想要迫害和打压,身边那些显得“不那么愚蠢”的人。所以为了打破愚蠢,解放思想,总有一批战士成为先驱,成为思想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正因为有这些叛逆的思想家,我们的历史才能够不断演进,迭代,让人类得以从原始走向农耕,从农耕走向工业,从工业文明走到现代文明。那究竟叛逆的思想家都长什么样?

  在意大利,有这样一个不服老的老头,被国民亲切地称为“科普爷爷”,他两次获得了意大利科普界的最高荣誉“伽利略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斗士,一个叛逆的思想家。在他的《叛逆思想家》中,他也发扬自己“怼,再怼,怼到底”的个性,带领我们进入历史各大领域中的思想领域,倾听他们其中的革命故事。可以说,他是身处现代文明的时代斗士。而因为他,也令我忆起了在我们的历史文化走廊上,那些闪耀过,绚烂过的星星,有了他们的叛逆,才有了如今的解放。

神学总集《圣经》与它的殉道者:耶稣木心说:“《圣经》全书只有一个主旨:人寻求上帝。历史、诗歌、预言、福音、书翰,都蕴着对上帝的爱。”

  在科学还未开启它的大门以前,对于世界各种无法解释,难以接受的现象,人们都统称为神学。这个世界是被上帝主宰的世界,做了坏事,触怒上帝,会有雷电惩罚;没有公民道德之心,死后会下地狱,忍受烈火疾苦;弄虚作假,罔顾情理,就该下无边的苦海。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在神的约束下,人民克己守礼,奉公守法。

  在当时的欧洲,就属《圣经》造诣最高,流传最广,它用平实的语言,口语化的文体,在坊间广为传颂。而在《新约》当中,也四处弥漫着耶稣的伟大人格。他热情,博爱,平和,智慧,他那光鲜而闪耀的人格魅力,也同样地感动了全世界。

  耶稣说:“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今天的忧虑今天当。”所以在饱含恶意的曲解来临之际,他能够带着这份坦然和超越世俗的智慧,慷慨赴死。

  老子也说“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耶稣深知这份道理,宗教,神学,有天堂,当然就有地狱,他是人,也了解人性的贪婪。在死之际,他同样用宽广的胸怀原谅了出卖他的门徒,犹大。因为《圣经》中的教义,就是告诉人,“你要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人难以做到,但神可以,所以他为此殉道,为此牺牲,让世人看到,神性在人间。

哲学领袖:苏格拉底之死“跟别人比起来,我一样很草包,一样很无知,不过没有关系,我跟他们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知道自己很无知,而他们不知道自己很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才是最智慧的,所以神觉得我是智慧的。”

  有人说,苏格拉底最大的智慧就是看到自己的无知,因为意识到无知,才是知道的开始。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最伟大,最具智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和学识也引导,影响了许多人,比如后来的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他们的思想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仍旧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

  而从神学中孕育出来的哲学,它的发展之路必定坎坷崎岖,这一事实,我们从无数被迫害,被牺牲的先驱身上就能了解一二。苏格拉底作为哲学领袖,在混沌的古希腊,用自己的智慧孕育了不少人,也用自己的智慧得罪了更多人。

  70岁那年,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以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在生命的最后辩护时刻,他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一概拒绝友人和学生的劝解和逃亡的请求,慷慨饮下毒酒。

  在那个法制不够完善,民智不够开化的古希腊,聪慧,开放的先知有他们可怕的一面。他们太清醒,太深刻,以至于愚蠢显得如同显微镜下的病毒细胞,当它们受到威胁时,必定群起攻之,吞噬生命。

力学之父阿基米德:为科学而献身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死,终年七十五岁。关于他的死,世人流传着很多不同的版本,譬如其中一个故事是说,当罗马士兵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埋头作几何图形,阿基米德对士兵说:“你们等一等再杀我,我不能给世人留下不完整的公式!”可是还没等他说完,士兵就杀了他。带着遗憾,这位伟人离开了人世。

  对于阿基米德的死,当时的罗马军队统帅也感到十分惋惜,以至于将杀死他的士兵当作“杀人犯”予以处死。因为在这个统帅马塞拉斯看来,叙拉古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战争实际是一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人之间的战争。阿基米德的死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是一种损失,对于后世同样是一种缺失遗憾。

  在战争时期,阿基米德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夜以继日地发明御敌武器。他利用杠杆原理,制作了石弩的抛石机,可以将沉重的石块投向远处的罗马战舰;也利用镜子的聚光原理,集结城内的妇女和孩子,拿着镜子来到海边,集中照射敌军的船舰,使得敌军在火势之中仓皇逃跑。

  阿基米德一生对数学,物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开启了一扇又一扇的新大门。他利用科学的力量,为后人铺开了一条通向新文明的道路,使得未来的科学家们都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突破、创新。

  结语:历史是一个永动的齿轮,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叛逆的思想家,它就会变成一滩浑水,搅动的只有无知与愚蠢。

  正如《叛逆的思想家》中说道:“在通往定力的充满挑战的探索之路上,既有争论的激励,也有思想的支配,大量怀疑从那里涌现出来。”对于无知的预判,和理论的重建,才得以让社会步向更光明的未来。

  《叛逆的思想家》读后感(五):关于“愚蠢”的自我拯救:来一场“叛逆”的独立思考吧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以及它们造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的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和吸收,也被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太多真真假假,是非黑白,我们所认为正确的,是否一定真的正确呢?

  有句犹太谚语说的很有意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在笑什么?笑我们会轻信无根无据的虚假新闻?笑我们竟然为了那些荒唐可笑的预言而恐惧?笑我们不懂得独立思考、用心分析就被所谓的“权威”和“专家”牵着鼻子走?

  爱因斯坦说,“有两种事物是无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类的愚蠢,但宇宙我还说不准。”这句话也被意大利国宝科普作家、意大利版的《科学美国人》《纽约书评》的文化评论家奥迪弗雷迪引用到了作品《叛逆的思想家》当中,宝藏老头继《人类愚蠢辞典》之后,又继续开“怼”了,这一次,他怼的更前面,更犀利,怼哲学、怼文学、怼艺术、怼zz、怼历史……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老头儿怼不到。

  但是,如果认为这是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无聊到“阴阳怪气”和为了怼而怼,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次,科普爷爷“吐槽”了78种思想,只为怒怼人类的愚蠢,让人们深刻自省,学会独立思考,至少,可以离愚蠢稍微远一点点。

宝藏老头、科普爷爷,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仙人物”?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第一次开怼了,如果说上一次还稍微“客气”一点的话,这次他可是很认真的怼了,但是奥迪弗雷迪老头子虽然怼来怼去,怼天怼地,其实是在用一种看起来偏激的方式,来宣扬真正的科学精神。

  有的时候,越是“偏激”,其实越在接近着真理,“偏激”有时候看起来是一种和“常规”的背道而驰,但是当你真正准备不再随波逐流、拒绝大众化的时候,也是一种独立思考意识的开始形成。

  人云亦云、不假思索,会在不经意间被愚昧所钳制,于是奥迪弗雷迪尝试用“毒舌”来点醒读者,为自己发声,也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

  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是来自意大利的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科普作家和评论家,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科普大牛。

  他为意大利版的《纽约书评》写社论和书籍评论,也是意大利版《科学美国人》的定期撰稿人,还多次在《意大利新闻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上发表作品和参与各种科学主题讨论。1983—2007年,他在都灵大学数学系教授数理逻辑,1998和2011年两度获得“伽利略奖”,2005年获得意大利国家荣誉勋章。他2002 年获得“裴诺数学奖”,2005年获颁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奖章。

  奥迪弗雷迪在之前的一部名为《人类愚蠢辞典》中,用犀利又不乏幽默的语言,将人类社会中自欺欺人的263种愚蠢现象逐一揭露开来,甚至还成为了意大利科普界一致推荐的防骗科普辞典,虽然看似辛辣讽刺,但其中的道理却引发人们去深入地思考,让我们在不科学的年代告别愚蠢。

  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非常敬佩的数学家弗里曼·戴森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拥有一个叛逆的灵魂与在严格的学术训练下坚持探索并不矛盾”,而刚好,奥迪弗雷迪也拥有着这样一个叛逆的灵魂,再加上他百科全书一般的知识覆盖,于是又一次通过文字,在《叛逆的思想家》中向人类的愚蠢开启了“吐槽”模式。

一本“不怎么正经”的科普读物,一部真正的思想漫谈

  78种思想集合成书,从天上到地上,从心里到眼观,《叛逆的思想家》结合了我们想到的、以及想不到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一部单纯的杂文集,更是一部奥德修斯式的思想史漫游。而给了这本书强大的思想支撑的,就是作者奥迪弗雷迪对智慧、理性、严谨与独立思考的追求。

  看看目录你会发现《叛逆的思想家》的信息量巨大,但并非杂乱无章,规规整整地划分出了8大领域78种思想,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学……不一而足。奥迪弗雷迪说:“我是一道波浪,一道海洋中的波浪”,而这本书,也正好是他在这个智慧的海洋中漫游的成果,他游历了诸多人类思想之后,击破愚蠢和愚昧的海浪。

  你会看到牛顿和伽利略,也会读到迪伦和列侬,会为奥迪弗雷迪对伏尔泰的吐槽忍不住发笑,还会对卡拉瓦乔的流氓史感到兴趣大增……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在奥迪弗雷迪的笔下看似成了一种“调侃”,其实更是让我们在轻松地氛围中,感受独立思考的魅力。

  苏格拉底曾说:智慧是最好的美德。但是如何让人类意识到愚蠢,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任何愿意正视自己的愚昧思想,其实,认识并正视愚蠢,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更不啻为一种美德。

  不如我们试着,多多去理解别人,并且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用一种“自以为是”的聪明来进行武断的判断和决定,对于负面新闻和消极情绪能够有分析和筛除的能力,不轻易焦虑,更不要去贩卖焦虑,像奥迪弗雷迪一样,拥有一个有趣且“叛逆”的灵魂

人类的愚蠢是无限的?不如学会独立思考,离愚蠢远那么一点点吧

  王尔德在《身为艺术家的评论者》中谈到:“世间除了愚蠢,再无其他罪",他的一生都在试着和愚蠢作斗争,他找寻不到最后的结果,却因此而受到诸多责备;

  艾萨克·阿西莫夫也曾在《神们自己》中这样写道:“献给人类,愿与愚蠢的战争终有胜利的一天。”

  人类似乎一直在各个时期,用各种方式来抵制着愚蠢,其实,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大多数人都曾有过愚蠢的念头,做过愚蠢的事情,正如智慧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智慧,愚蠢的人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愚蠢,说来有趣,因为愚蠢广泛的存在和普及,甚至在美国还但世界愚蠢奖。

  这个“奖项”从2003年到2007年连续5年颁发,但是后来因为参与者过多,而且大都师成就斐然的人物,还出现大量并列得奖者,这个奖项不得不暂停。甚至还设置了一个为了用来表彰那些让本来就很愚蠢的事情变得更加愚蠢的人的特殊奖项,被称为“终身愚蠢奖”。

  这听起来似乎可笑,其实正是反应了人类自始至终对于“愚蠢”思想的一种抗争,而大多数愚蠢的来源,就是缺乏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学会独立思考,是受用终身的本领和技能。

  01.整合资源、分析对比,让自己的大脑运转起来。

  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信息往往是被动的,但是思考却是一个主动行为。即便我们接收到了再多的信息、学会了再多的知识,但是没有分析和整合能力的话,就像一个杂乱无章的书房,虽然藏书量巨大,但是你无法及时有效地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只有独立思考,才可以让有利的部分被很好地消化吸收,产生正确的价值。就像那些充满着大智慧的古语一样“三思而后行”,“祸从口出”,前人的智慧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吸取借鉴的精华。

  02.阅读重要,思考更重要,让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吸收。

  思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将我们阅读到的内容,分析整合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依靠外部知识的勉强灌溉。经历过自己主动思考的东西,会更加严密、谨慎,这是靠着孜孜不倦的阅读而无法得来的。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不会是单纯依靠大量阅读,而是在阅读的同时,将读到的东西辩证分析,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凡事对与错、是与非,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衡量,才不会让自己变得愚蠢而麻木。

  学会独立思想,做精神上的君主。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乌合之众》

  面对谬误,面对诱惑,面对煽动,我们扪心自问,是否真正能够看得清楚呢?其实,最常见的愚蠢,就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愚蠢。

  学会独立思考,认真对待自己的愚蠢之处,锻炼自己分析和整合的能力,才是开启人生智慧之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叛逆的思想家》读后感(六):不服老的科学斗士,怼天怼地怼愚昧

  占星术曾因其神秘而被人推崇,就连现代人还有许多人相信所谓的“星座说”,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也曾沉沦其中,比如伽利略曾为了增加收入练习占星术,安德烈·阿尔比尼的《占星术与望远镜》讲述了他的占星术实践。

  现在,我们知道占星术不过是一种伪科学。星座,只不过是人为结合起来的星星。而且,喜帕恰斯通过科学方式发现了二分点的岁差。也就是说,每隔大约2150年,春分日太阳的位置就会转移一个星座。在古代出生的白羊座,在如今就应该是双鱼座了。

  为何如此漏洞百出的占星术,依然受到人们的追捧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有两种事物是无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类的愚蠢,但宇宙我还说不准。

  沃特·皮特金说:“蠢人的数量是无限的”。卡洛·奇波拉更是这样定义愚蠢:愚蠢会损人,但并不会利已,甚至还会害已;蠢人的数量经常被低估,蠢人的潜在危害常常被低估;各种各样的人中,蠢人是最危险的。

  既然愚蠢具有普遍性且唯一性,我们应该如何告别愚蠢呢?有那么一个人,曾通过《人类愚蠢辞典》,辛辣又不失幽默地揭穿了人类社会自欺欺人的种种愚蠢现象。

  如今,他化身为“叛逆的思想家”,继《人类愚蠢辞典》之后,推出《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学的年代告别愚蠢》一书,再次“怒怼”人类愚昧思想!

  他就是被意大利称为“国民科普爷爷”、年近70的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

  奥迪弗雷迪是意大利科普界最高奖“伽利略奖”两次得主,被誉为“不服老的科学斗士”。他是一位叛逆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科普作家和评论家。

  在《叛逆的思想家》一书中,作者从甲壳虫乐队到梵蒂冈艺术,再到量子力学和怀疑哲学,“吐槽式”地盘点了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8大领域的重要思想。

  我们该如何才能告别愚蠢,也许跟着奥迪弗雷迪睿智而叛逆的灵魂,可以寻找到答案。

  01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们需要拥有创造力

  20世纪60年代,一家跨国公司带着一面便携式屏幕和一台发电机前往非洲一些偏远村庄,为当地人播放有关自己生产的大型农业机械的一部宣传片。

  但在几次播放后,他们意识到宣传片似乎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一问观众才知道,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一只鸡从屏幕的一角经过。但公司的人压根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这说明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之内去感知现实。

  古代骑士都会戴头盔,可是,堂吉诃德却把一个脸盆扣上脑袋上当头盔,是什么驱使一个骑士这样做的呢?许多人会说:“疯狂吧,”

  可是斯蒂法诺·巴尔特扎吉在《堂吉诃德的头盔》一书给出的答案是:创造力!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用不同方式看同一件东西,每个人的结论会不同;同一种方式看不同东西,结论也许会相同。

  当一个足球从水坑里滚出来,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带时,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匈牙利人拉迪斯洛·比罗看到这种情形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一个在墨水中滚过的小圆球,也能在纸上留下类似的痕迹。从而发明了圆珠笔。不过可惜的是,他的创造力没有给他带来财富,他在贫困中死去。

  但是,都灵人马塞尔·比克,却生产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比克圆珠笔,凭借比罗的发明发了财。这就是创造力的不同表现。

  欧几里得关于“点、线、面”的定理,大卫·希伯特把它延伸到“桌子、椅子和啤酒杯”,格诺则以自己的语言,诙谐地将它们改写为“词、句子和段落”。

  奥迪弗雷迪认为:世界上的创造力远多于那些自以为垄断或要求拥有垄断权的人之想象。

  从乔托轴心透视法到布鲁内莱斯基单点透视法;从托勒密地心系统向哥白尼日心系统;从欧几里得几何向笛卡儿解析几何;从林奈固定论互达尔文进化论;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的转换,无不体现出创造力量。

  创造力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02明显结论也会骗人,我们需要拥有批判性思维

  有一种章鱼,叫西北太平洋树章鱼,它们生活在北美西海岸奥林匹克岛上的热带雨林中。这种章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两栖动物,能同时生活在陆地和水里。

  有个网站详细地介绍了树章鱼的生存状况,由于环境污染、人为猎杀等原因,这种树章鱼濒临灭绝。网友可以通过联合签名、在社交媒体标注支持、购买咖啡杯等行动,为保护树章鱼做点贡献。

  尽管关于树章鱼的资料很详细,然而,事实上,树章鱼根本不存在。这只是一个互联网恶作剧。

  如今,我们每天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却难辨真伪;我们每天接受来自专家、媒体和公众号的各种观点,却难辨对错。

  如何在信息时代中,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信息淹没,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种能力,那就是批判性思维。

  奥迪弗雷迪在书中引用了罗素的话:大学的作用不是在学生的脑子里堆满知识,而是让他们形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我们看到每天太阳和月亮都会绕着地球转一圈,它们在天空中升起、移动又落下,周而复始。

  但是,“眼见为实”却在这里欺骗了我们,明显的结论也会骗人。实际上,太阳的运动只是一种视错觉,月亮的运动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运动。

  换言之,事实只是线索,要得出结论,我们还需要更多东西。科学的视角是必要的,它让我们能够多虚假和想象中辨别出真实。

  就拿地球的年龄计算史来说吧:

  1650年,基于幻想的《圣经》系谱学,大主教乌雪计算出一球年龄约为6000岁;1779年布丰伯爵通过测量一个铁球的冷却时间,推断地球年龄约为75000岁;1862年开尔文勋爵,得出了一个2000万至4亿的区间。

  放射线的发现,亚瑟·霍姆斯提高到15亿与30亿之间;到1956年,克莱尔·帕特森利用陨星,认为是45亿年时间。

  关于生命的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少到多,慢慢演化而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就是一,而这个一是由天地而生。

  在中世纪的西方,宗教为了自己的权力,制造子“创世说”,认为是上帝制造了人类;也有一些认为人类是自生的,昆虫生于土壤,春天万象更新,种子从泥土里萌发,昆虫从去年留下的卵壳中破壳而出。但这不是生命的起源,而是生命的延续;也有人认为生命是宇宙生来就有的。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生物科学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现代的化学进化论。一位美国的学者米勒通过实验加于证实,物种起源是从无机元素开始的。

  非批判性思维者会比较在乎自己最初的想法和他人陈述的表面价值,而批判性思维者通过质疑想法、提出问题,加于验证并认可。

  在求真的过程当中,权威和经验往往是束缚我们的敌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盲目相信,而是要坚持求真的态度,深入到核心的地方寻找真相。

  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就是我们要对别人的观点,保持理智的分析,不至于人云亦云,盲目跟从,看问题会更加透彻和明白。

  03科学家都拥有一个叛逆的灵魂

  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霍金,一位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物理学家,患病时才21岁,医生告诉他,他的生命只有2~3年的时间,他却用行动把自己活成了传奇

  他写作《时间简史》时,已经接受了气管切开术并失去了语言能力,后又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他只能坐在他的科技轮椅上,利用上面配置的电脑屏幕,用脸颊和眼睛的细微动作对电脑下指令,保持与外界的沟通。

  他的身体瘫痪了,他的眼神却依然灵动,他的大脑仍然活跃着,他没有停止思考,他仍仰望着星空。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霍金充满好奇又乐于尝试。他以全息成像的方式出现在《星际迷航》中;他乘坐了一次减重力飞机,成为第一个体验失重感效果的四肢瘫痪者……

  即使没有那些著名的发现与猜想,霍金的传奇人生也能鼓励一代人。

  关于科学家,最普遍的一种刻板印象,是他们精神都不太正常。好像科学与疯狂是不可分割的双生关系。

  然而,弗里曼·戴森告诉你,科学家不仅有趣,还叛逆。

  弗里曼·戴森是奥迪弗雷迪的偶像,他从小就从老师那里学到,“拥有一个叛逆的灵魂与在严格的学术训练下坚持探索并不矛盾。”

  弗里曼·戴森是一个天赋极高,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又天性不羁的人物。他曾获得过邓普顿奖,以表彰他在科学与宗教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身为科学家又长于诗歌,他获得刘易斯·托马斯奖;因物理成就他获得沃尔夫奖,甚至他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只因每次最多只能有三人获奖,他为量子电动力学做出巨大贡献。

  这些奖项让人以为他是一位神学家、文学家或物理学家,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数学家,他仿佛就是科学的通才。

  他的《叛逆的科学家》,就是他的自我宣言。戴森说:“从伽利略到今天的业余天文观测者,科学家们都有反叛精神。”

  他所定义的叛逆,是“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对于本土优势文化所设置的限制的反抗”。

  叛逆性,让科学家们能够摒弃主宰数十年的传统思想,敢于怀疑真理,挑战权威教条的束缚。这是一个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人告别愚蠢的必要条件。

  常言道,脸是灵魂的镜子。奥迪弗雷迪在前言里说:我能看到你的脸,却看不见我自己的。我可以从你的外部观察到你的脸,而我自己的脸却必须从我的内部去感知。

  《叛逆的思想家》不仅是单纯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史漫谈。就连作者自己也很难准确定义:它到底是一场噩梦,一出闹剧,一则寓言,一篇讽刺文学,一场心灵游戏,一场赌局,一句讽喻,一种观点,还是对一切观点的讽刺?或许,只有游历了八大领域的诸多人类思想,才能找到答案。

  《叛逆的思想家》读后感(七):科学家都是疯子吗?谢耳朵:你有多了解我,你对科学误解就有多深

  你可能没有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但是一定对剧中谢尔顿这个人物有所耳闻,毕竟他的绰号”谢耳朵“流传很广,而且听起来既滑稽又可亲。

  你可能没有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但是一定对剧中谢尔顿这个人物有所耳闻,毕竟他的绰号”谢耳朵“流传很广,而且听起来既滑稽又可亲。

  谢耳朵身上有许多标签:物理学家、少年天才、智商爆表、情商低、强迫症、神经兮兮、怪诞、刻薄、不擅社交、不懂幽默等等。

  他似乎囊括了人类身上同时最让人艳羡和最令人讨厌的几种特质。

  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剧,这些标签足以帮助你在脑海中迅速建立起一个年轻科学家的形象——天才疯子。

  事实上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搞科研的人似乎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既聪明又怪诞的形象。

  但是这绝对是一个认识误区,是对科学和科学家大大的误解。

  就像奥迪弗雷迪在他的新书《叛逆的思想家》中表达的观点:一些文学、电影等浪漫主义放大和扩散了关于科研及其研究者带给人们的疯狂感受,使得科学与疯狂间构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双生关系,但这种感受无疑是歪曲的。

  奥迪弗雷迪是意大利著名的科普爷爷,即将迈入70岁高龄。作为科学家的他拥有多重身份,他同时还是一位数学家、逻辑学家、评论家和科普作家,是一名地道的斜杠老爷爷。

  这位老爷爷博学多识,但是言辞犀利,浓烈的批判思维经常化作一篇篇怼天怼地的文章,直指当下社会里的愚蠢和伪。

  在代表作《人类愚蠢辞典》中,他从多个学科角度,列举总结了人类社会中多达两百多种愚蠢现象,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他还经常吐槽政要和名人,希特勒、黑格尔、王尔德、叶芝、阿西莫夫、柏拉图、小布什等都曾遭到到奥迪弗雷迪的愚昧指控。

  奥迪弗雷迪如此辛辣犀利,他的底气来自哪里呢?当然是他在科学界取得的不俗的成绩,以及多个其他领域的硬核实力。

  他曾两次获得意大利数学协会颁发的“伽利略奖”,2005年还获得过意大利国家荣誉勋章。他兴趣广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都广有涉猎。

  在他的书《叛逆的思想家》中,奥迪弗雷迪同样不改犀利本色,他从哲学谈到人工智能,从文学聊到宇宙奇趣,从zz谈到宗教、神明,从数学聊到诗歌……

  全书涵盖了8大领域里,总结了78种思想,他呼吁人们远离愚昧,正确认识科学和世界。

  奥迪弗雷迪虽然言辞尖锐,但是透着思辨。他不仅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同样也辩证地看待自己。

  就像他在批判人类的愚蠢之余,从不把自己置之度外,他透过福楼拜的口吻说道:究竟作者是置身愚蠢之外的旁观者,还是一位当局者同样不太明确。

  那么,我们也来辩证地看一看奥迪弗雷迪的科学观。

一、认知——科学越来越让人依赖,也让人迷失

  在《孟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它的意思是读书不能拘泥于书或过度迷信书,看书的时候也要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理,我们需要相信科学,但是却不可以迷信科学,迷信科学很容易钻入伪科学和无知的怪圈。

  早在公元前600年,古巴比伦人通过观察,就创立了十二星座系统,用它来对应太阳依次经过的时间。

  在我国,其实也诞生了同样的文明——十二节气,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气候变化规律,并用它来指导农耕。

  然而渐渐地,一些人为了谋利,在原本具有坚实天文基础的十二星座知识上发展出了占星术和星座说,并因其神秘和深奥,加上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使得这种异端邪说广受追捧。

  甚至一些大科学家也投身其中,比如伽利略。

  直到今天,这种没有根基的伪科学依然盛行,社会上仍不乏用星座来指导爱情,用星座来给人贴标签和下定论的行为,讨论星座甚至一度成为年轻人的时髦。

  其中,最夸张的莫过于一些孕妇为了避开处女座,人为地干涉孩子的出生日期。还有单纯因为星座不合就给追求者判了死刑的情感直男直女。

  星座本身并不存在,它们只是一组组被人为结合起来的星星。它在发源之初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后来历史的车轮偏离得很远很远。

  我们要相信科学,但同时也要擦亮眼睛,远离愚昧,远离伪科学。

  相信而不迷信科学,还要认识到科学其实也是有局限性的,科学并不能解决和解释人类遇到的所有问题。

  现代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早已突破了地心引力,抵挡住了大气压强,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在家划动一根手指,就可以览观天下。嚎一嗓子,便能声震四方。

  科学带来的便利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科学似乎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科学越来越让人依赖,也让人迷失。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科学仍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单单就是在预测方面,科学就暴露出它巨大的短板或者说不可能性。

  直到今天,人类还无法利用科学准确地预测长时间的天气预报,不能预测所有可能撞向地球带来毁灭性灾难的行星,更无法预测我们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走向。

  科学有局限性并不可怕,它像细胞一样一直都在裂变新生,在尽可能地把一些不可能、不确定转为可能和笃定。

  更可怕的是一颗无法直面其局限性的大脑,把科学无法解释和完成的事归结于科学的无用和过错,这是对科学最大的认知误解。

二、感受——如果生活缺乏诗意,你可以自己创造诗意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词一定是”数字“。世界是数字的,一切皆数字。

  今天,从股市信息到手机视频通话,从音乐到电影,从卫星导航到数码相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0“和”1“这个二进制编码来表达。

  世界瞬息万变,从前车马慢,写信、看老式胶片电影,使用手工打磨工具仿佛就在昨天。

  数字化给生活带来强大便利的同时,许多人也在质疑它的副作用,其中一个就是技术手段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万物的诗意。

  比如电子邮件对纸质书信的取代,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感受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温柔静谧,更无法体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宝贵和迫切。

  比如网络音乐对唱片的取代,虽然声音杂质被技术手段过滤掉了,但同时失去的还有一种复合、多元的视听觉风味。

  奥迪弗雷迪虽然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但他并不认为科技会削弱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他在《叛逆的思想家》中写道:”我们没有理由仅仅因为更了解一朵花或一个人,就减少对它的欣赏。“

  媒介载体固然会随着科技革新而发生变动,但是这并不妨碍内容的情感传递,现代科技甚至会让这种传递更丰富,更精彩。

  比如,在电子邮件中插入照片、视频、动画、歌曲等,让信件的内容更包罗万象。

  比如,听音乐这件事因为科技而变得更随心。你可以在跑步的清晨听,在人来人往的街边听,在山间、在溪畔……

  如果生活缺乏诗意,你就可以创造诗意。

三、传播——无趣的不是科学,是你缺乏趣味性表达的大脑

  只有破除世人的偏见,科学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而消除这种偏见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用科学的手段介绍科学。

  如果让你去了解一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习性,你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给你讲一个关于这个物种的神话故事呢?是不是立马感觉有了倾听的欲望。

  今天通过讲故事来吸引观众注意的做法早已被媒介和宣传部门运用到了极致,你看哪个选秀节目没有故事,哪个旅游景点没有神话传说,甚至哪篇网络10万 爆款文章不是以故事开头。

  故事天然地有种神奇的魔力,所以,寓教于乐,更要寓知识于故事。

  除了故事,还有一种方式同样具有诱人的魔力,它是游戏。

  比如,数学推理看起来烧脑又无趣,没有多少人喜欢直面这种窘境,但是倘若披上游戏的外衣,立马情况就扭转了,痛苦消失了,兴奋感随之而来。

今天在电视节目上经常可以看到三个信封的抽奖游戏,假设有三个信封,其中一个藏有1000元,另外两个10元,选手抽取其中一个,然后主持人打开另两个中的一个。 如果主持人打开的信封里放着的是10元,则选手有一次更改选择的机会,他可以换成剩下的那一个,也可以保持最初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选手到底该不该换呢? 这其实是一个数学概率问题,比这个问题更有趣的是,三个信封问题居然难倒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保罗. 埃尔德什。

  比如,对天天喊着减肥口号的女孩来说,热量问题挠头更是挠心,但是如果告诉你喝一杯某某奶茶≈5罐可乐≈6包薯片,把复杂的数字问题转换成简单易懂的替代物,是不是就有趣和直观多了?

  所以,科学数据之类的问题不一定就是乏味的,无趣的可能是人们缺乏趣味性表达的大脑。传播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本身固然重要,形式载体也一样不可忽略。

  《叛逆的思想家》一书还有许许多多科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交互影响的故事,比如宇宙奇趣文学,比如数学式反宗教等等。

  奥迪弗雷迪的世界里,思想不设限,科学也没有森严的堡垒,各学科之间融汇关联。有人说这是一本不那么正经的科普读物,也有人说这是一本真正的思想漫谈史。

  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少一些迷信,多一份判断;少一些感受,多一份创造;少一些冰冷,多一份诗意。

阅读更多原创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