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地图》是一本由托马斯·摩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地图》读后感(一):跟随心灵
这是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但不同于其他的心理学书籍。
《心灵地图》是美国的托马斯.摩尔写的,武志红主编,严冬冬翻译。看到武志红让我想起了他的书《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的内容和《心灵地图》中有关于疾病的讨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身体出现了问题,首先是心理出现了问题。身体是心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读罢全文,个人觉得作者主要想说的就4个字:跟随心灵。
先说说什么是心灵地图?
所谓心灵地图,就是尊重心灵自身的习性,按照心灵的逻辑,而不是思维的逻辑前行,如果强行剔除心灵中的黑暗,绝望与怯懦,就如同折断心灵之蝶的一只翅膀,生命必将失去平衡。
在这里,作者将心灵比喻成一只蝴蝶,心灵之翼亦如蝴蝶之翼,飞翔时,两只翅膀会呈现出180度的对折,在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勇敢与怯懦之间折叠交替,看似矛盾重重,不可调和,实质上却舞动出鲜活的生命图景。
文章中提到了《道德经》,所有的经典,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大道至简,虽然所处的国度不一样,所在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是,有些东西是恒古不变的。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有阳光的一面,就有阴暗的一面。
好的,阳光的一面,总是容易被人们接受,而对于不好的,阴暗的一面则被人深埋角落,看不见,好像就感觉不存在。可是,它确确实实的存在,他会找一个恰当的时机爆发出来,以证明他的存在。
在本书中,作者不觉得那些负面的东西是不好的,相反,他觉得,他们都在向人们暗示着什么?想要向人们说明白点什么?而这些负面的或者说阴暗的部分恰好就是指向心灵地图的入口方向。
好与不好,原本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文章还提到了自恋,爱情,嫉妒,羡慕,抑郁,疾病,金钱等等。但又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知道的那样,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这些,角度不同,感觉就会不同。
世间万物皆有心灵,作者认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有心灵。
心灵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想象,是一种空的状态。它有别于头脑的那种理性,头脑是在做加法,而心灵则应做减法。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跟随心灵,沿着心灵地图走到心灵深处。
《心灵地图》读后感(二):尊重本我,接受自我
本书是由享誉国际的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著,严冬冬译,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主编的。 开篇读总序主编武志红“一本好书,一个灯塔”,受益颇多。可以说,国外的书是否真的享誉国际,对个人来说,问题不大,看这本书还是冲着武志红来的,总觉得她敢说,而且也没说错,她说的引起共鸣。就像这个序言里的“一本这样的好书,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ー一这本书的作者,他在相当程度上活出了自己,当做到这一点后,他的写作,就算再严肃,都不会是教科书一般的枯燥无味。这样的作者,他的文字中,会有感觉之水流,会有电闪雷鸣,会有清风和青草的香味……”以前只会挑书说喜欢不喜欢,在这里经由她直接点破,觉得就是这么回事! 好的,说回来这本书,这本书的翻译相当流畅,虽然没看过原版,但是当看到里面有些例子就是我们身边的例子,就知道本书译者相当深厚的翻译功底,她没有直接翻译原文的国外的例子,而是换成我们国内自己的,让这本书读起来轻松不少。比如第9页中提到《道德经》里面的内容,是的,我们或许不全部熟悉,但是看到我们本国的书,还是很有亲切感的,这说明译者也是博学了的。 再来说到本书的内容,既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当然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有专业有通俗,读起来有点点艰涩,为什么,个人觉得它是在像我们读书人论证一个东西,或许一笔带过也可以,可是这是一本负责任的书,它希望我们能透彻的认识到,因为个人认为本书讲的就是尊重本我,接受自我!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说把自己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而是在生命中自己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第一位的,在自己的生命中自己的任何色彩都是没有对错的,像文中作者一直拿来比喻的,就像蝴蝶的翅膀,总有折叠的时候,也有两面,怯懦勇敢共同作用才能让翅膀飞动起来。当然也不能过度到自恋,本来的自恋在本书中是被允许的,文中详细的阐述了何为病态的或者说不太好的自恋,让我有点迷茫,原来我们生活中老是说自恋跟心理学上的自恋是不一样的,而且应该谨慎的说,呵呵,老怕被代入说自己心理有问题了。当然自恋讲完,也不忘提到自爱。同样的跟我们生活中说的自爱有点区别,但是不妨碍我们去理解,阅读作者写的文字,就是跟作者心灵的沟通,一直读下来时刻让人感受到作者写字的诚意,让人感动!然后后面还说到爱情、精神等等感觉美好的事物,疾病、抑郁等等不太好的方面,总的来说作者试图引领我们自己去勾画我们心中最原始的冲动,就像作者的书名心灵地图,画出来也就是这本书的初衷了。尊重本我,接受本我!推荐本书!
《心灵地图》读后感(三):缺失的地方
缺失的地方
心里的某个地方,喜欢封面的蝴蝶设计,如果不是一个外国小说家,其实书名没有太大的诱惑力的。但是喜欢封面的那句话: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其实看了前言部分觉得这本书不如起名为心灵之翼或者心灵蝴蝶来得巧妙。室友那天提到了武志红,我们揣测了一下会知道这个名字的原因。
这本书将是对自己心灵最安静的观照,摆脱了逻辑的束缚。看到目录的时候,发现自己很有兴趣,作者把内容切割成了许多细小章节,也有我十分感兴趣的部分,比如父母孩童,爱情,抑郁。关于家庭让我想到了那个自杀的17岁男孩。
第一章,发现了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文风,喜欢济慈的那句话:除了内心情感的神圣和想象力的真实,我对任何事情都不敢确定。这一章作者强调了按照自己的本心来做事,也就是不要去刻意剥夺那些自己觉得不好的东西。往往那些不好的东西只是被我们个人夸大了而已。作者举例子,通过抱怨工作的男人和渴望摆脱依赖的女人,其实就是强调了要按照本性来,现实世界的道路比通往来世的道路更难寻觅。我正觉得这些观点有点像中国古代一些学者的思想,作者就提到了道德经,难得在一个外国人的书中引用中国人的经典,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作者强调了无为的自然力量。医学理应遵循自然的意志。我觉得谈自然的人很多,但作者真正这样子奉行的人其实很少,少有这样执着的坚信自然本心的医生。可惜现实的灰尘将自己的心蒙蔽了很久,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关于梦境,我一直都很好奇。我喜欢做梦,各种各样的梦,而且有很多美好的梦,还有一些恐怖却温暖的梦。通过梦境,其实我也知道自己心里的欲望和诉求,那是被压抑的很久的或者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生活。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读了大量的经典,国内外知名人物。作者提到荣格的阴影理论,振聋发聩,没有选择到的可能性和绝对的恶,我似乎看到重重阴影在我的人生中不断落下。所以,在四维空间,那些没有选择到的可能性是不是另一个我在经历,所有的我在一起将是一切光明,没有任何阴影。就是世界。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学心理学的室友了,冲着作者的文学素养给好评哈哈。阴影的讲述其实是在强调让我们直面阴影,避开伦理主义,少一些对自己的批评。那些怪异怪诞的作品,反映作者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其实现在反而是比较流行的东西,无论人们是否真正理解,似乎现在追捧的人在增多。我的心灵有什么,我如何才能与自己坦然相对,这是我也是我们穷极一生需要找到的。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心灵地图》读后感(四):心灵地图
心灵地图是移动的,不是一层不变的
我看到过他的书,关于原生家庭的好几本书,对于原生家庭的环境,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甚至 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会造成很大,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爱不是捆绑式的爱,这会让孩子在没有自主意识,思维受到限制,没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性,更不是占有的爱。
看过很多的案例,对于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的心灵冲击,有些人用了几十年的时候才从这些阴影中走出来,而更多的人只是不断的潜意识的重复着自己父母的那些情感与作为,而不自知。
曾经看过一个女子,因为从小看母亲被父亲家暴而一直隐忍,一直以弱者的身份,无法保护自己的女儿的同时,也无法保护自己,还只能看着自己的丈夫带不同的女人,游离在不同的女人之间,这个女子从小恨透了自己的父亲,同时也非常的不满自己的母亲,觉的母亲没用,想长大了,肯定不会找个与父亲一样的男人。
可是多年后,她的情感一直都曲折,一段又一段的感情,总是爱的艰难,爱的受伤,她投入了感情,可是碰到的男人,却会对她不同程序的暴力,而她却都忍了下来,亦不愿意离开
心灵的地图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移动,可以改变,但是对于原生 家庭造 成的伤害,如果在以后的成长中,没有更多的温暖来弥补的话,很难走出来,或者走出来的时候也是千疮百孔。
每一次的心灵波动,每一次的潜意识,都可以有源可朔,拥抱家庭,重返过去,往往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心灵能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色彩,其中包括代表忧郁的蓝色,灰色和黑色。用接受,感受的态度,不是一昧的抵触,遇见最初的自己,包容过去的自己,学会原谅以前的自己,让现在的自己释怀。让心灵得到释放。
人是群居的最有灵性的高级动物,虽然说离群索居也是精神家园的修炼之一,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要群居的,溶入人群中,让自己成为这芸芸世间的一种,感觉到心灵的地图颜色的变化。群体生活是心灵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看完书,就如书中所说的一样,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让我多年来的迷茫突然间的发现阳光穿透了进来,我们的情绪总是会有波动,对于那些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对于那些负面的情绪的种种,也许我们无法去改变更多的外在的环境,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修炼我们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可以更好的适应,更好更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灵温暖,有爱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拥有爱人的能力。
所谓心灵地图,就是尊重心灵自身的习性,按照心灵的逻辑,而不是思维的逻辑前行,如果强行剔除心灵中的黑暗,绝望与怯懦,就如同折断心灵之蝶的一只翅膀,生命必将失去平衡。
《心灵地图》读后感(五):换个角度去看一看
在我并不丰富的心理学书籍阅读经验里,很容易发现,大多数的书籍都是从你现在所展示出来的行为特征出发,去探寻过去岁月、特别是童年记忆对这个人的行为举止所带来的潜在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原生家庭。这是一个经常被人挂在嘴边的概念,我们把所有情况都归因于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塑造和对性格的影响,认为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他人在这里起到的是更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种说法自是有它的道理和理论依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阴霾、悲伤、伤害等等这些东西,不管在谁的生命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的生命会是一帆风顺。如果我们一定要面对,那么只是反复去找寻我们在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所做的事是根源于什么不会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产生任何影响。该来的悲剧不会因为被人厌恶就转身离开,那么,用最好的方式去应该,才是我们除了探寻根源之外,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托马斯·摩尔的《心灵地图》副标题是“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在这本书里,作者不和我们谈论那些美好的东西,而是把那些可以把生活搅到支离破碎的因素搬出来,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去面对。
嫉妒、阴影、抑郁、疾病、不好的爱情……等等,这些东西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不是一件可以乐于接受的事情。以往的我们,更多的都是会选择逃避、选择放弃,把那段经历放在生命中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从来不会去轻易的碰触。
但是,碰不到就说明没有吗?并不是这样的,伤害一旦造成,就始终存在在那里,隐藏只能让伤口在不见光日的地方慢慢溃烂、发炎,严重的,它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机体的健康。而最初的原因,只是我们对那个小小的伤口选择了视而不见。
托马斯·摩尔的观点是,我们要接受和面对这些伤害。这并不是要人们接受和容忍那些不好的东西,而是要以争取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我们得承认自己在这样的经历中受到了伤害,对已经形成的伤害,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以积极的态度顺势而为,不回避,认真对待。
当然,这种顺应心灵引领的态度也并非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够形成的,想要能够足够勇敢的去面对一切,我们就要有充足的准备。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汲取能量,也可以通过艺术土提升自己心灵的品味,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样做并不单纯的为了自我提高,跟随心灵体现的是尊重心灵的表达和行进方向,让它能够更好的展示与成长。这种成长需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幸福生活的样子。
《心灵地图》为我们提供的是一条与其他心理学书籍不太一样的心灵守护方式,我也并不是想把它与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只是在看了那么多之后,换一个角度来看,会从原本被禁锢的思路中跳脱出来,看见另一种可能。
《心灵地图》读后感(六):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棒的心理学著作,书的名字叫做《心灵地图》,这本书的书名就给人一种指引的方向,让人感觉到有了依靠,有了希望,可以在心灵的指引下,开始起航。作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人。这样的书,当然会有很多的读者,毕竟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目标的人,现在有了这样的心灵地图,作起来一定事半功倍。
书的封面最为吸引人的是中间的那抹黄色,其实着黄色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两个相对的人脸,以这两只脸为基础,突出了一只巨大的蝴蝶,这也是本书想要讲述的主题思想,也就是人的心灵就像是一只蝴蝶一般,煽动双翅,在飞翔的过程中双翅成为相互对立的元素。人的行为方式其实也是和蝴蝶的双翅煽动有着相似的地方。
本书的作者是托马斯·摩尔,作者是一个美国人,也是一个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同时拥有哲学学士,音乐硕士及神学博士学位。作者对于心理学方面有着较深的认知,在他的研究方面有着非凡的建树,在他的研究中融会了荣格心理学和原型心理学。而在作者的作品中也增添了古代神话,西方文艺传统这些主题元素。作者在演讲和写作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在欧美地区颇负盛名。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颇有成就,很多的作品都被读者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其中的一本,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反响热烈,好评不断。
在书中,作者通过十多个章节来讲述心灵,让我们对于心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强调逻辑思维,也就是作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按照思维的方式进行。而人们也是强调思维逻辑,但是却忽略了内心的感受,也就是没有按照心灵地图的提示去前行。这样的结果就是让人成为一个不完整 的人,看似好象是在思维的进程中变的完美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并不是,而是破坏了人的节奏,把人的另一面完全的抑制住了,使这个人变的不那么真实了。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实也是有着很多的缺陷的,人性就是自然界中最真实的表现,贪婪,自私,奴性,惰性等等,只是在道德的束缚之下,人们开始压抑这方面,在别人面前总是装做很完美的样子,惟恐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可是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所谓的所谓心灵地图,也就是尊重心灵自身的习性,按照心灵的逻辑去放飞自我,不是刻意的把心中的黑暗与怯懦隐藏,而是更加真实的遵循心灵的感受,这样就不会像断心灵之蝶的翅膀,这样的生命才能平衡。而这本影书的意义也就在于此,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学会如何在阴影中行走,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
《心灵地图》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书籍,作者是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学大师,作者通过一些简单的事例详细的说明了心灵地图,让我们对于心灵地图有了深刻的认知,这也是对于我们内心失落的一角的一种重新认识。非常实用的一本书。
《心灵地图》读后感(七):寻找失落的自己
本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所作。从一开篇读到武志红先生的序言,就被深深地吸引,就像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我一直都是一个偏执的人,当我读到这篇序言,第一次觉得有人和我说,不要去消除你的偏执,你要去寻找偏执的起源,也就是说要跟随心灵的方向,按照心灵的逻辑前行。
本书一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心灵地图的运作方式,后面三部分分别讲心里地图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还有艺术之间的关系。关于日常生活和心灵地图,我想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学时期我特别热爱学习,并且极其狂热,可是读大学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厌学情绪特别严重, 结果也显而易见,我留级了。之后的事情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我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一样,痛改前非努力学习,而是直接跟随了内心的想法,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办理退学。最后和父母班主任商量了很多,最终是办了休学,就这样我离开了学校,也没有回家,在外面漂泊了一年,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我回到学校,就再也没有挂过科。如果那年我继续留下学校,我的厌学情绪不会消失,最终的结果无非就是再混一年退学离开,当时可能也有这方面的思考,我才想去直接办退学。而这本书中,多次强调的一个点就是,我们不要去把我们身上的一些问题,想着去怎么克服然后回归正常,而是通过这些问题去了解心灵地图,我们身上出现的阴影,抑郁等等在平常看来不好的东西恰恰是心灵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果我们总是去打压,去清除,那我们的心灵就会枯萎,如果我们以此为介质,去探寻心灵,了解心灵的需求和表现,我们就能更好的做自己,而非做更好的自己。做自己,与社会法则和道德观念都没有关系,仅仅是追随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按照心灵的意愿前行。
书中引用了很多的神话和宗教内容,对于无神论者和不了解西方神话体系的人来说,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所以提前看一看西方神话故事,对读懂书中的一些意象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适合认真仔细的慢读,去感受书中描写的各种心灵地图,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探索心灵的过程。这本书不会让我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去做一个符合人类社会规则的有用的人。在这本书里,我们会感受到,对每个独一无二的人的至高无上的尊重。读这本书,要放下现代社会的急躁和浮夸,平静下来,让这些文字进去我们的心灵,再和我们对自我的独特思考结合在一起,这样我们的灵魂就会更有深度,这本书的作用也就达到了。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让我们能在追求物质的基础上,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组织生活是生存的根本,精神生活是生存的深度,没有人可以脱离物质而只追求精神生活。我们只能尽可能跟随心灵的指引,尽最大程度的做最真实的自己。精神生活与组织生活相辅相成,没有物质基础,精神生活无从谈起,没有精神提升,物质生活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俗话说,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心灵地图》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