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做”的距离
文/赵元波
一只猴子和一头水小牛结伴而行,来到一条河边,它们发现河的对岸有一片桃林,树上结了一个个桃子,又红又大,像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看上一眼,就让猴子垂涎欲滴;树下绿草如茵,嫩得挤得出汁来,小水牛见了,恨不得立刻就趟过河去,饱饱地吃上一顿。
可是,看着河里的水,猴子犯难了,它不会游泳,过不去呀,得想办法过河才行;小水牛呢,它觉得,这河不宽,谁也不会太深,游过去,应该不成问题,还对猴子说:你可以骑在我的背上,咱们一块过河呀。猴子一听,连连摆手:要是到了河中间,遇到危险可咋办,你倒是会游泳,我可是个旱鸭子呀,不行,不行,要过去,你先去,我可是要找到船才会过去的。
就这样,它们各自想办法到河的对岸去。小水牛呢,很快就游到了对岸,把桃树下的嫩草就是一顿猛吃,像这样的嫩草,要不是隔着一条河,早就被吃光了,哪还会有它的份儿呢。至于说,那只猴子,找来找去,都大半天了,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破船,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河的对岸,人家小水牛早就在树下休息了,而自己呢,畏首畏尾,一拖就是那么大半天,都怪自己胆小,当断不断,犹豫不决,还算只是吃桃子,要是干别的事,机会早没了,那还会有自己的份儿。
从“想”到“做”的距离,有时很长,有时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