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昨天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
一位英国男子准备用谷歌街景地图规划他的驾车路线,在街景中,发现一个细节。
路边一个长凳上,躺着一名男子,男子把头躺在一名女子膝盖上,女子用手抚摸男子的头。
他非常震惊:“这和我老婆穿的衣服一模一样啊。”
于是放大查看,没错,就是他妻子。
妻子最终还是承认了,2013年,在秘鲁首都利马,她有了外遇,并且出轨。
很多网友调侃:“搜索一下,妻子出轨。”
另一种说法更让人寒心,“很多时候,你以为他对你忠诚,很可能只是你没有看到另一面的真相。”
这让我想起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一组研究数据:
2000年,男性出轨率是11.8%,到了2015年,达到34.8%,翻了3倍。女性出轨率同样达到了13.3%,翻了3倍。
我们大约每3个丈夫和每7.5个妻子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轨。
换句话说,出轨已经慢慢变成了常态。
这组数据一出来,很多人骂。
骂是正常的,毕竟这组数据,破坏了人们对于婚姻的幻想,对于白头偕老执念的期待。
但我依然想说,尽管你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现实。
如果再有点勇气,不自欺欺人,你会发现,出轨是常态,这是个常识。
常识,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常常令人觉得沮丧,人们有时候,宁愿自我蒙蔽,催眠,也不愿意承认。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幻想是无济于事的,不愿意承认,并不代表不存在。
我无意于再说出轨,说了很多,我想谈谈常识,谈谈那些令人们觉得难受、沮丧,但是现实的知识。
排斥它们,不会让你的生活更好;接受它们,你会进一步思考,把日子过得更踏实。
关于人性的常识
尽管人们极其不愿意承认,背叛,的的确确在婚姻中,会是常态。
如果那位英国男子不是恰巧要用到谷歌地图,并且切换街景模式,在极其小的概率下,发现妻子和一名男子暧昧的画面,他可能一辈子都发现不了他妻子曾经出轨。
《延禧攻略》中,大臣那尔布治理河道有功,只是因为面对天灾人祸,无能为力,以至于民怨四起。
太后建议杀掉那尔布平民愤,可是皇帝说,那尔布有功无过,为什么要杀?
太后说,你不杀,民众就会怨恨你,所以,你必须杀。
太后对皇帝说:“大多数人,只看到自己看到的,听到自己听到的,理解自己能理解的。”
人们只看到那尔布赈灾无力,没看到赈灾粮都被贪官贪了。所以,怨恨都给了那尔布,那尔布必死。
这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
一位男子对妻子嘘寒问暖,体贴周到,在公众面前,形象也非常好。人们觉得他是个好男人,对妻儿,尽心尽责,令人感动。
但在看不到的地方,他和三四个女人纠缠不清,甚至和其中一个女人保持长达7年的婚外情。
不要以为自己所听所看,便是真相,多一层思考,基于人性的思考,很多时候,才足够真实。
一个瑞典研究团队,检测了500对与伴侣同居5年以上的成年男性中AVPR1a基因,发现,携带这种基因变异副本的男性,对婚姻忠诚度较低。
宾汉顿大学的研究发现了人类有一个叫DRD4基因,是多巴胺受体基因,与人类滥情程度有关。拥有这种基因的人,更容易出轨,更追求刺激性体验。
我之所以说,人性中,出轨,是常态,不是基于经验,是基于生理学研究。
白头偕老值得赞美、怀念,但是相爱一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奢侈品。
每个人都存在出轨的可能性,每段婚姻都存在破裂的可能性。
所以,不要在一段婚姻中,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一切。婚姻中最忌讳失去自我,因为一旦破裂,你失去的不只是伴侣,可能还有全部身家。
同样的,面对一段婚姻,不要期待过重,轰轰烈烈不如平淡,多少婚姻就是被过重的爱情压垮;当婚姻破裂,唏嘘之后,坦然接受就好。
关于健康的常识:
没有一种食品或药品,
能令你永葆健康
李开复曾经谈到过一种“全食物养生法”,号称可以清除癌细胞。
这个理论的发明者,是台湾一个女士,陈月卿。
ldquo;把蔬菜、水果、坚果,或者五谷、豆类、菇菌类,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加上好水,打成全食物精力汤”。
据说这么吃可以“饿死癌细胞”。
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李开复后来也意识到了。
如果如此轻易,就可以治愈癌症,那还要现代医学干嘛,那每年这么多因癌症死亡的患者,岂不是都可以痊愈。
还有一些其它言论:
例如多吃红薯或者大蒜可以抗癌,多食用植物油可以抗癌。
都是谬谈,是人类在面临疾病和死亡恐惧之后,对常识背叛,从而生出来一种违背常识的知识。
这种知识,并不能解决问题,充其量,安慰人心。
真正的常识是:
美国癌症协会的防癌指南明确表示: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各类维生素补充剂,和矿物质补充丸剂、橄榄油、菜子油、大蒜、绿茶等有防癌作用。
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食物,具有抗癌防癌效果。
虎嗅网之前报道过,4名中国富豪不远万里飞到乌克兰首都基辅,注射胚胎干细胞,每一针59.8万元。
这种胚胎干细胞,号称具有返老还童的功效,打一针,连皮肤都回到年轻时候。
中科院院士周琪说,这种所谓的“疗效”和“打鸡血喝童子尿”没什么区别。
这一针,真正起效果的,恐怕并不是人们的皮肤,是对恐惧衰老、死亡的安慰。
但不好意思,衰老和死亡,都是人类,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与结局,至少现在,无法避免。
这也是常识:
不存在能令你永远健康的食品药品,不存在能对抗岁月和死亡的医疗手段,与其耗尽心血去保命,不如做点真正有用的。
保持一日三餐规律,适量运动,睡眠充足,你的生活,立刻就会有起色不少。
关于亲子关系的常识:
你的孩子,终归要离开你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那些你最不愿意他们离开你的人,为何都以最残忍的方式离开了你。”
很多人发帖,主要内容,都和亲子有关。
有一个故事记忆特别深刻。一位母亲说:
ldquo;我晚来得子,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我60岁退休了,依然找了一份工作,所有工资用来给他生活,我总是想给他最好的,甚至把我自己的生命给他,都可以。
我爱他,我不想他离开我。”
为了这份爱,这位母亲敲掉了孩子高考后去省外读大学的愿望,甚至其它城市也不行,就选在了本市,还好本市有一所还很不错的大学。
上了大学后,她隔三差五去学校看望孩子,带去零食衣物,再在寝室里把孩子的衣物全洗了,从内裤袜子到外套。
全然不顾孩子反对,也不在意其他人的眼光。
工作也是她定的,考公务员,就在家里考公务员,稳定、还能呆在身边。
孩子提出:“这么大了,我想搬出去住。”
她瞬间竭嘶底里:“不行!绝对不行!”
孩子这一次很强硬:“我一定要搬出去住。”
软磨硬泡之下,她妥协了,搬出去住可以,在同一个小区找了房子,钥匙她有,随时可以进去查看。
有一次,孩子带了女朋友回家,在家过夜,两个人正窝在沙发上看恐怖电影。
突然,门口有声音,他妈妈直接打开门进来,看到孩子搂着另一个女人,坐在沙发上。
这位母亲当场发飙了:“你有了女朋友为什么不告诉我?!”
儿子也当场发飙了:“你凭什么时时刻刻不经过我同意,就可以进我家门?!”
这是最严重的一次争吵,儿子直接把工作辞了,简单收拾了行李,断了联系,不知道去哪儿了。已经10年了,这位妈妈,依然没有找到她的孩子。
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
ldquo;你最爱的人,最不想他离开你的人,以最绝情,最残忍的方式,离开了你。”
孩子成年之后,一个你难以接受但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你的孩子,终归要离开你。
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死缠烂打,强力连结,他依然会离开。你越是想留,最终离开得越绝情,越残忍。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亲子之爱,是为了分离。
尽管这个常识难以接受,但你必须承认,承认了,才能体面退场,不至于一地鸡毛。
关于财富的常识:
绝大部分人只能过小日子
连岳的一个读者写信给他:
ldquo;连叔,我手上有30万闲钱。
我非常认可您的理念,能不能把闲钱交给您打理,一切费用收取,按照行业标准来。
我相信我的资产交给您打理,会帮助我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连岳拒绝了。
拒绝之后,连岳写了一封信:“不谈财务自由,才是一个人该有的财务常识。”
按照连岳的说法,财务自由,具体来说:
吃一顿饭花掉1000块,丝毫没有感觉,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消费力有所下降,也不会对自己之后未来生活有什么影响,就算是财务自由了。
可是这样的经济实力,注定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拥有。
拥有的方式,也未必是你想象中的白手起家,也可能是运气好,踩对了行业,冲上风口,或者干脆就是继承得来。
所以连岳说:“工薪阶层,不要去追求所谓的财务自由。”
绝大部分人,都是工薪阶层,绝大部分人,都只能过小日子,不能过随手就能吃吃喝喝买买的率性日子。
这就是说,可能你奋斗一生,请几个朋友吃饭,也得量入为出,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
这现实,尽管残忍,对大部分人来说,也是常识。
不过这样的常识,并不可怕,日子虽然小,但过好了,生活一样可以幸福,人一样可以乐观。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有稳定收入,在工作城市买一套房子,管好自己的财务支出,每个月可以给妻子孩子一点额外的惊喜,每年可以带他们去两个国家,或者,两个城市。
做好自己的工作,让老板放心,让下属放心;保持锻炼,让自己健康,让家人放心;不乱来,守住欲望。
不一定非得大富大贵、改变世界,这样的日子,小,但一样令人羡慕。
常识,是这样一种东西:
它简单易懂,为大众熟知,却常常与你的欲望相悖。
常识告诉你,一夜暴富的可能几乎为零,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
常识还告诉你,你终究会老去,皮肤慢慢变得惨淡,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一直年轻,于是疯狂买化妆品,整容,去街边美容院,才会出现大量被骗、被整、被坑的例子。
接受常识,需要勇气,面对现实的勇气。
常识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压制你内心的幻想,压制你的冲动,让你回归现实,心平气和,然后接受一些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却必须接受的现实。
你会开始懂得孩子成长之后,必然离去,然后规划自己的晚年,好好过,晚年一样精彩;
你会开始摒弃疯狂投资的想法,好好工作,慢慢积累财富;
你会开始放弃朋友圈那些养生宣言,只需要保持一日三餐、适当运动、充足睡眠,你不折腾身体,身体就不会折腾你。
这些,都是常识赋予的力量。
查理芒格说:“好的人生,不需要特别复杂的理论,只需要以一些简单可操作好的观念作为引导。”
能真正让你过好这一生的,不是能力,而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