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时代里,下面这个图大家一定不陌生。
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它让我们相隔万里也能立刻知晓对方的消息。曾几何时,我们活跃在各自的同学群里:“求大佬刚出炉的作业copy~”、“你们发现了没有,那谁今天的新发型囧爆了!”、“那个老太婆讲课也太能唠叨啦!”……
不知不觉中,同学之间那些年的同窗情谊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这就是同学群存在的意义。
后来大家各自毕业,同学们缅怀不舍这曾经珍贵的嬉戏时光,嘴里说着永远不忘记,尚且年轻稚嫩的孩子们,还没能道别够就各自奔向自己的未来。
1
起初同学群里还经常有同学们各自的吐槽,或是关于新环境,或是关于新舍友,或是关于新同学……大家迫切地希望从群里得到想要的存在感,认同感和优越感。
可是到了后来,这个群像是熄了灯的房间,没了声响,它悄无声息。有时候闲着无聊发一句信息,半天没人搭理。偶尔会有几条复制粘贴或者调查问卷,消息的最后一句总是:麻烦大家帮下忙啦,谢谢!
小杜的高中同学前几天也开始联系他,他们聊得很开心,紧接着就有个邀请信息,小杜一看是同学邀请的,二话没说就进去了。进去之后,小杜真是大跌眼镜,里面居然是专门发放优惠券的水群。进群之后,那名老同学就招呼了他几句就没再联系过他。
小杜终于算是看明白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老同学原来这是有事相求才跟他联络的,他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同学群似乎从毕业开始就变了味道。我们中有些人似乎把同学群当成了寻求各种资源的跳蚤市场,他们发言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目的一旦达成,他们就“功成名退”地隐匿起来,等下次再有需要再一次浮出水面。
从他们那客套和生分的发言中,你再也找不到当年半点的同学情结,有的只是利益化的试探和寒暄。没人再去主动联络感情,大家都是有事相求。于是很多人都咬了咬牙,退出了群。
2
前几天小米在高中同学群里po出了自家新生儿的照片,同学们都纷纷祝福了她,有个人却偏偏来了一句:这么早就结婚生孩子,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就是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全场变得寂静,没人再出来说话,好像此刻说什么都是尴尬。
而作为当事人的小米却显得非常冷静,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退出了群。群管理把小米退群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大家,有人才站出来说,也许她只是想和我们分享一下当母亲的喜悦而已,为什么要这么针对呢?然而面对他的,又是一片死寂。
我们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面对——这时代变了,这人也变了,我们有了自己的三观,三观不同的人这么不适合相处啊。
就像我们在宫崎骏大师的电影《千与千寻》中无脸男,他是真的想要和千寻交朋友,可是因为他和千寻的三观不同,千寻尽管表面上很友好地对待他,事实上内心却是畏怯的,她知道他们不是真正的朋友。
3
但是小编想说,同学群就像一个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村庄,同学们曾经一起生活过,打闹过,不管现在是怎样的人去楼空,但是这里至少曾经热闹过,别轻易退群。
可能有的人要说这是一种道德绑架了,可是仔细想想这算什么绑架?也许我们现在三观不同了,不能跟以前一样玩到一起去了,可是我们至少曾经玩到一起过,曾经有过共同点。
如果有一天你在同学群里感到欢快,就去尽情宣泄,无边地回忆;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同学群已占据了你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如果有一天群中的言谈也随着回忆的枯竭、无趣的泛滥,渐渐变淡变浅,直至最后只剩下个别人惯例般的问候,或发出几条无关痛痒的猎奇,甚至索然无味的段子……
你也切莫失望,因为这就是“泡影效应”,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经纬界限,是早已透明的相互疲倦。
我们虽然不必指望用群去联络关系好的同学们,但是同学阶段的意义不同于其他群体,不管喜欢与否,它是你人生中为时不短的一次共同经历,至少你无法回到过去重新拥有它。再者如果你连一个对自己生活毫无影响的同学群都容不下,你还能够容下什么呢?
最美好的是,在那个常年死寂的高中群里,当有同学突然振臂一呼说要聚会时,大家纷纷响应,出席聚会的同学过半,气氛融洽美好。
你会发现,那个看似死寂的同学群,就又像一个永远不会灭灯的房间,你可以永远不回去,却不必去熄了它的灯,因为不知道何时,这盏灯都会给你带来一点久违的温暖。
退出同学群之后,我们真正失去的将不只是一个安安静静的群,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青春岁月将无处安放。我们把回忆的证据都清零,是该有多讨厌那些年的酸甜苦辣呢?
比起退群,我们不妨把这份回忆设置成免打扰,就像《追光者》里唱的那样:“我可以跟在你身后,像影子追着光梦游;我可以等在这路口,不管你会不会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