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集锦

发布时间:2018-09-16 09:49:31

  成语的出处有很多,大多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出现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成语故事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古代成语故事集锦

  刻舟求剑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 “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 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可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 事实上,现在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 它怎么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 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

  杀鸡取卵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每天中午,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啊,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阿三说。

  他的妻子说:“这母鸡每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一定存了不少蛋吧。”阿三点点头:“那当然!”

  妻子又说:“它一天只下一个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鸡蛋全拿出来,就发,大财了。”

  阿三想了想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呢?还是你聪明,我现在就把鸡蛋全取出来。哈哈,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说着就捉来母鸡,很快把母鸡的肚子打开了。咦?母鸡肚子里都是一些没长成的小鸡蛋黄,有的还没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母鸡下蛋换米了,他们俩对着母鸡大哭起来。

  没过几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见了底,他们只能回忆以前的美好日子了。

  骑驴找驴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

  刚才我眼花了。”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zz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后来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阅读更多成语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