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做了14年的独生女。弟弟出生时,她已经上初二。
父母亲的心里充满了迎接新生儿子的喜悦,完全忘记了还有个正走向青春叛逆期的女儿需要他们的关心,开始在晓晓耳边唠叨说一个女孩子,上个职业学校,有份工作嫁个有钱人就行了。
然而,满脑子艺术梦想的晓晓却一心要考高中,然后是上美院的艺术系。青春明媚的胭脂色,从此沾染上灰尘,晓晓对自己的弟弟怀着复杂的感情,弟弟出生的那天,她画了一张全黑的画。
因为弟弟是超生的孩子,母亲在生他前半年时开始请假到一个外地的亲戚家待产,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将他送到另一个城市的奶奶家抚养。
1
晓晓在学校住宿,职业学校的学习风气并不好,但是她拼命学习,暗暗计划三年以后就报考外地大学,永远离开这个家。
每个周末,父母会坐两个小时的车回去看望他们心爱的儿子。当晓晓回家,他们会眉飞色舞地讲述儿子的趣事,她冷冷地在一边听着,一言不发。她的青春,注定有一场逃离,她会成全父母,离他们远远的。
直到弟弟3岁,晓晓考上大学那一年,才和父母一起回老家看望他。
晓晓无法形容第一次见到弟弟时的心情,白皮肤大眼睛的他跟晓晓太像了。他喊着姐姐,并亲热地拉着晓晓的手,问有没有给他带纸和笔,说要学习写字和算数。晓晓非常窘迫,只得在自己的背包里胡乱地翻来翻去,见晓晓找不到,他连忙安慰说,姐姐我不要了,我背诗给你听吧。
17岁的晓晓,忽然有了一种爱恋,晓晓搂他在怀里,问他是谁教会的诗,他说姐姐,我听隔壁的哥哥背书,就记得了。
2
晓晓第一次到北京是17岁。她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晓晓靠自己做家教和打零工维持生活,父母给她的生活费,她一分也没有花。在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晓晓自以为长大很多。
毕业后晓晓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在旁人眼里,她是一个阳光快乐的女孩子,只有她自己明白那是她想掩盖不被父母所爱的真相,表面上她很容易和人打成一片,内心里则觉得任何人都不可相信,他们都会像她的父母一样,一旦有了更爱,就马上会放弃他们曾经爱的那个。
自从到了北京,晓晓没有再回过老家一次。有一年过年母亲打电话哭着求她回家,那时候弟弟已经上小学了,他在电话里跟晓晓说姐姐我很想你,你回来看看我好吗?我这学期的成绩早下来了,每门都是100分呢。
晓晓昕着弟弟稚气的声音,她想象不出他现在的样子,但晓晓知道自己握电话听筒的手有些微微地颤抖。
在冬天的北京,在零下十几度的北京,回望故乡温暖的风,并不能改变晓晓对父母的决绝态度。
晓晓最终没有回家,那一年的年终奖,她悉数寄了回去。
3
晓晓的美丽时光。只在她的画和设计作品里。
工作后,晓晓交过两个男朋友,但她不知道如何与人相爱,不知道什么样的感情才能长久。
弟弟4岁就上了小学,到他初中毕业才13岁。那一年,晓晓离开家乡整整有10年。当亲戚打电话告诉晓晓父母出了车祸的时候,她脑子里乱哄哄一片,全是小时候爸爸把她架在背上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情景,还有妈妈在她的衣服上绣了一朵又一朵的花儿。因为晓晓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那些初为人父母的喜悦,那些对晓晓的百般关心,她怎么就一点不剩地忘记了?
这10年,她除了给父母寄钱,再没有做过任何事。
晓晓忍不住抱住面前这个有些陌生的男孩子痛哭。弟弟已经和晓晓一般高了,他就像一棵春天的白桦树,他抱着晓晓,那么紧,就像他们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他不停地劝晓晓,姐姐别哭姐姐别哭,自己却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其实和晓晓比起来,弟弟才是更不幸的,从出生起即离开父母,一直被当做隐形人,甚至家里的户口本都没有他的名字,可是他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在奶奶身边时,他总是帮奶奶做很多家务,学习成绩还那么好,小小年纪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市里著名的重点高中。
4
在南方的海边,晓晓和弟弟一前一后地走着,现在,他们只剩下彼此这个亲人。
晓晓送弟弟到他的学校。
在一帮十六七岁的高一学生面前,才13岁的弟弟显得非常单薄,晓晓看着他,不放心他一个人。他却不断地安慰晓晓说,姐姐,我一直照顾奶奶,照顾自己,倒是你一个人在北京,要好好的,还有,下次回来见我,一定要给我带个姐夫回来。晓晓轻轻地笑了。
这一次她没有哭,爸爸妈妈会希望他们是这样的。
回北京的路上,27岁的晓晓,第一次真正觉得自己长大了。
晓晓不再胡乱地花钱,两年后,她在北京有了自己按揭的房子。每个假期,晓晓都会回家看望弟弟和奶奶。
也就是在某次回家的飞机上,晓晓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
2006年的夏天,弟弟参加高考,晓晓决定休年假回去看他,她要陪他一起度过人生的关键时刻。
是生命里惨痛的失去,让晓晓学会了爱,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情。
高考三天,是广东最热的日子,每一天,像所有的家长一样,晓晓站在考场外,一分钟也舍不得离开。原来,她是这么深爱他。
弟弟顺利考上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他们每个星期见一次面,他知道走在马路的外边保护姐姐,知道帮姐姐提购物袋;圣诞节,他还用自己帮老师做PPT文件赚来的钱为姐姐买了一条非常漂亮的围巾。
30岁的晓晓,终于明白了,弟弟,是上天送来让她此生获得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