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有位叫艾菲罗的画家,他曾经极用功地画了一幅画,送画廊展出,并在一旁放了一枝笔,又有说明道:观者如认为画中有不妥或败笔处,请做出记号。
他的意思是想检测一下,这幅画究竟如何,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画家?到时一看,整个画面,全被涂满了记号。按他设定的标准,所得评论说明这幅画糟透了,他也不能成为画家。他好好思索了一阵之后,又将这幅画重新临摹了一幅,再放到原处展出,他这回的要求是:请在您认定是妙笔之处做出记号。结果全是赞美的标记。于是,他继续努力,锲而不舍地画下去,而终成画家。
艾菲罗没有被如潮的批评淹没,这才又做了第二次试验。当然,他也没因后来的完全肯定而飘飘然。不过,值得研究的是,第一次何以一无是处?这是因为:他的要求有导向性,你要人家讲缺点,人家就讲缺点;观众有盲目性,有的人也并非行家,你说不好,其他人也跟着说。第二次“完美无缺”是否定之否定,而道理却和前次一样。
别人的眼睛重要,自己的眼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