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乃伦理之母——布罗斯基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4-07-23 06:54:28

对于一个相当私人化的人而言,对于一个偏爱自己的私事超过任何社会重要角
色的人而言,对于一个在这种偏爱方面走得相当远——至少远离祖国的人而言,对
于一个宁做民主国家中彻底失败者也不当暴政下烈士的人而言,突然发现自己站在
这个讲台上,这是多少有些令人尴尬不安的场面。

  ……

  如果艺术传授什么(首先对艺术家而言),那就是人格的私人性。艺术,作为
私人事业最古老、最具字面意义的形式,在一个人心中,有意无意地培育一种独特
性、个人性、分离性的意识,使他从一个社会动物,转变为独立自主的“我”。很
多事物可以分享,一张床、一片面包、一些信任、一个情妇,但决非一首诗,例如
莱勒·玛莉亚·理尔克的诗。一件艺术品,尤其文学作品,特别一首诗,是向一人
私语,将其带入直接交谈,没有任何中介。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艺术就一般而言,尤其是文学,特别是诗歌,并非完全得
宠于争取大善的斗士、教化群众的导师、揭示历史必然的预言家。在艺术涉足之处
,在朗诵诗歌的地方,他们发现:漠不关心和多重声调,代替了事先应许和全无异
议;疏忽大意和吹毛求疵,代替了行动决心。换句话说,在那些小零的位置上,在
那些大善斗士和群众统领们倾向运作的地方,艺术引出了一串“句号、句号、逗号
,以及一个负号”,使每个零都变成一张小小的有人性的尽管并非总是漂亮的脸。

  伟大的巴拉亭斯基谈到他的缪斯,将她的特征归结为拥有一张“超凡脱俗的面
孔”。

  正是在取得这“超凡脱俗的面孔”上,显示了人的存在意义,因为我们正如这
张面孔一样,在遗传上愿意并且能够超凡脱俗。一个人,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其
首要任务就在于把握自己的人生,不受外来的强制或规范,不管其外表可能有多么
高贵。

  因为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生,我们完全明白它将如何终结。把这个机会浪费
在他人外表、他人经验上,浪费在同义反复上,那将是令人遗憾的;而更令人遗憾
的还在于,历史必然的预言家说服一个人,使他可能愿意赞同这种同义反复,但既
不会随他去坟墓,也不会向他致谢意。

  语言,大概也可以说文学,比任何形式的社会组织都更古老、更必然、更持久
。通常由文学对国家表达的厌恶、嘲讽或冷淡,本质上是永久抗拒暂时,更确切地
说,是无穷抗拒有限的一种反应。至少可以这么说,只要国家允许自己干预文学事
务,文学就有权干预国家事务。一个zz制度,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正如一般的任
何制度,在定义上就是一种具有过去意味的形式,但指望将自己强加于现在(往往
还有将来)。

  一个以语言为职业的人,对此最无法忘却。作家的真实险境,主要并不在于国
家进行迫害的可能性(往往是确定性),而更在于发现自己被国家特色所催眠的可
能性,这些特色无论是野蛮或正在改善的,总是暂时的。

  国家的哲学,它的伦理,更不必说它的美学,总是“昨天”。语言和文学,总
是“今天”,而且往往构成“明天”,尤其是在以zz制度为正统的情况下。文学
的价值之一,正在于它帮助个人,使其存在的时代更特殊,使其区别于前人和同辈
,避免同义反复——那被尊称为“历史牺牲”的命运。艺术尤其文学不同寻常之处
、文艺区别于生活之处,正在于厌恶重复。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将同样的笑话讲
三次,而且三次都引人发笑可成为聚会的活力,然而,在艺术上,这种作法称之为
陈词滥调。

  艺术是一种无后座力的武器,其发展并非取决于艺术家的个性,而取决于物质
自身的运动和逻辑,取决于每次要求(或建议)一种新颖美学解答方式的以往结局
。艺术具有自己的谱系、运动、逻辑和未来,与历史并非同义,而至多平行;艺术
存在的方式,在于其美学真实的不断创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往往发现,艺术“领
先于进步”,领先于历史;如果我们不再一次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改善的话,那么历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史的主要工具就是陈词滥调。

  如今,有一种相当广泛接受的观点主张:作家尤其诗人,在其作品中应该采用
街谈巷语,应该采用群众的语言。这种主张虽然有民主外表且明显有利于作家,但
非常荒谬,代表了一种使艺术——在此为文学——从属于历史的企图。除非我们已
经决定,现代人类到了停止发展的时候,因此文学应该使用人民的语言,否则,正
是人民应该使用文学的语言。

  总之,每一新的美学真实,使人的伦理真实更精确。因为美学乃伦理之母。

  “好坏”的范畴,首先是美学范畴,至少在词源上先于“善恶”的范畴。如果
在伦理上并非“容许一切”,那正是因为在美学上尚未“容许一切”,也正是因为
光谱的色素是有限的。敏感的婴儿哭啼拒绝陌生人,或相反伸手接近陌生人,都是
出于本能,作出审美选择,而非道德选择。

  审美选择是高度个人化的事务,审美经验总是私人经验。每一新的美学真实,
使人的经验更为私人化,而这种私人性时常以文学(或其它)品位的面貌出现,能
够自身成为一种抵抗奴役的形式,即使不能作为保证。一个有品位的人,尤其有文
学品位的人,较少受惑于那些用作zz煽动的伴唱和有韵律的咒语。善,并不构成
产生杰作的保证;这个观点倒不如说,恶,尤其zz之恶,总是一个糟糕的文体家

。个人的审美经验越丰富,其品位就越健全,其道德视点就越清晰,也就越自由,
尽管不一定更幸福。

  只是在这种实用的而非柏拉图哲学的意义上,我们应该理解陀思妥也夫斯基的
名言:美将拯救世界;或者马修斯·阿诺德的信念:我们将由诗获救。这对于世界
很可能太晚了,但对于个人总还有机会。人的审美本能发展很快,因为即使没有完
全认识到自己是什么、实际上要什么,一个人本能地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不适合
自己的是什么。就人类学的观点而言,让我重申,一个人首先是美学人,然后才是
伦理人。

  因此,艺术尤其文学并非我们人类发展的副产品,而恰恰相反。如果言论使我
们区别于动物王国的其它成员,那么文学尤其诗作为言论的最高形式,明白地说,
就是我们人类的目的。

  我远非提倡必修韵律作文的设想;尽管如此,将社会划分为知识分子和“所有
其他人”,在我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就道德而言,这种情形可以比作将社会划分为
穷人和富人;不过,如果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仍然可能找到一些纯粹体力或物
质的基础,那么对于智力不平等而言,这些基础是不可思议的。并不像在其它方面
,这方面的平等,已经由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保证。我不是在讲教育,而是讲言论修
养。言论上最轻微的不精确,都可能引发错误选择,而侵入人的生活。文学的存在
,预示著文学舞台之上的相关存在,不仅是在道德的意义上,而且是在词汇的意义
上。 如果一段音乐仍然允许一个人有选择角色可能性,即选择担当被动的倾听者
或主动的演奏者,文学作品——用孟泰尔的话说,无可救药地成为语义学的艺术品
——注定使人只选择演奏者的角色。

  在我看来,一个人正是应该以演奏者的角色,比以其他角色出现得更经常。此
外,在我看来,作为人口爆炸及其伴随的社会更加原子化(即个人更加孤立化)的
结果,这个角色对一个人而言,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我并不认为,我比自己的同
龄人对生活了解得更多;不过在我看来,就对话者的能力而言,书比朋友或爱人更
可靠。一部小说或一首诗并非自言自语,而是一个作者与一个读者之间的交谈,我
再重复一遍,这是非常私人的交谈,把所有其他人都排除在外,如果你愿意的话,
彼此都是厌世的。而且,在这交谈的时刻,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而无论作者是否
伟大。这种平等是意识上的平等,它以记忆的形式留存,模糊或清晰,伴随著一个
人的余生;而且,或早或晚,当或不当,它调整一个人的行动。正是意识到这一点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阅读更多演讲稿,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范文频道。
喜欢范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