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4月1日至4月7日,我先后到崇头镇栗溪、梅竹等村庄和县财政局等单位,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6+1”工程,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这一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民情、问计于民,我受得了很多有益的启发。在此基础上,我也以崇头镇为例,就农民增收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崇头镇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崇头镇位于云和西南部,距县城公里,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9238人,是我县的第二人口大镇。近几年来,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崇头镇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XX年-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06元增加到4963元,年均增长%;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48元增加到4949元,年均增长%,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去年,统计口径崇头镇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949元。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崇头镇农民的收入水平要大大高于统计数据,其中不少农民的实际收入比统计上报数要高出好几倍。崇头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为主,来自食用菌产业的收入占比达到74%。另外,粮食生产和林牧业收入占11%、二三产业收入占14%、其他收入占1%。
崇头镇地理位置优越,人口较聚集,且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具备良好的食用菌发展条件。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已经成为崇头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去年全镇有1314户从事袋料食用菌生产,共有发菌棚和出菇棚3600座,生产香菇1600万袋、黑木耳500万段,总产值达5120万元,纯利润达2400万元,全镇农民直接来自食用菌生产的收入人均达到3655元。崇头不仅是云和西南部的鲜菇交易集散地,而且还吸引了庆元、龙泉、景宁、松阳等周边县市的菇农到此交易。崇头的鲜菇交易从每年的十月中旬左右开始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左右结束,平均日交易量达到100吨,最高日交易量高达450吨左右,一年的鲜菇交易量约2万吨,已经成为浙西南乃至全国最大的鲜菇交易市场。食用菌生产还带动了崇头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冰库藏储、菌种生产、房租收入、餐馆服务等三产收入,等等,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约XX万元的收益。
二、崇头镇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食用菌产业是崇头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食用菌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崇头农民收入的增减。当前影响崇头镇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崇头和全县一样,食用菌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产业发展形势和市场的变化,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外销市场壁垒森严。以前,日本是我国食用菌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出口量占全国食用菌出口量的50%以上。然而日本于XX年5月29日起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把进口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的范围从原来的288种限量标准物质,扩大到现在的799种,新增511种,给我县出口的食用菌制造了更高的技术壁垒,外销市场急剧萎缩。目前,我县的食用菌几乎都已转向内销,主要销往上海、广州等地。二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崇头和全县其他乡镇的食用菌产业链较短,总体上仍处于鲜菇生产的初始环节,附加值不高。崇头的鲜菇销售、加工等环节以福建客商为主,外在依赖性较强,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较弱。由于市场需求、气候条件、技术水平、原辅料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风险仍然较大。三是新品种开发缓慢。和我县的其他乡镇一样,崇头的代料香菇生产品种以cr04、l26、9015、135为主,由于栽培多年,各品种都不同程度出现种性退化现象,特别是椴木黑木耳新科品种已历经20余年未更新,已明显表现出许多种性退化特征。四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菌种及原材料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因菌种和原材料质量问题,造成菇农大面积亏损事件常有发生。同时,产业发展缺少规划,缺少专项扶持政策,管理服务和技术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在搞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等方面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当前,影响崇头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是香菇蜡棒问题。工业石蜡化学成份复杂,所含的少量芳烃中的某些稠环芳烃及重金属对人体有害,国家禁止在食品生产加工中添加和使用工业石腊。我县历来高度重视香菇蜡棒的整治工作,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成立了专门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联合执法检查、入户宣传引导、推广替代技术等各种措施,全力以赴开展了食用菌禁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工业石蜡保水性能好,所产菇型美观,价格较高并有一定内销市场份额,而且省时省力,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很多菇农仍暗藏侥幸心理和抵触情结,香菇禁蜡工作形势仍然非常严峻。随着香菇禁蜡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上暂时没有找到较理想的替代技术,食用菌的劳动生产率受到了直接影响。从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崇头镇的香菇生产规模呈大幅减少趋势。预计今年全镇食用菌生产量将比去年减少60%,将直接造成农民人均减收XX元左右。同时,食用菌产业萎缩将严重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估算,崇头仅餐馆服务业和香菇粗加工业就可能因此减收400余万元。
三、促进崇头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对策思考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委政府“三农”工作的核心课题,也是改善农村民生的根本要求。我觉得崇头镇的情况对全县而言具有较典型的样本意义,因此,在专题调研过程中,我在深入基层、走访农户之余,分别召开了崇头镇民主恳谈会、各行政村两委座谈会和村民主题宣读会,并先后与财政局、统计局、农业局的同志们一起分析研究,征求各方面对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要积极引导,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实践证明,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加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组织开展香菇禁蜡工作,之所以会对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因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食用菌产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要改变这种“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状况,就必须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发展高山蔬菜、笋竹、茶叶等高效生态农业。比如崇头镇最偏远的梅竹村,共有3000多亩的毛竹,人均达五亩,发展高效生态笋竹两用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而且效益也很好。我们要引导农民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优质精品规模发展的路子。要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与辐射作用,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走“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来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
二要选优汰劣,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目前,我县的食用菌品种单一,以香菇等普通菌种为主,经济效益不高,黑木耳等特色菌种规模不大,而且各品种都不同程度出现种性退化现象。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很多菇民只得采取菌棒浸蜡等省时省力的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种植规模。今后,我们要根据山区的气候特点,加大对食用菌新品种的研发和引进的力度,选育质量优、产量高的食用菌品种,以保证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要切实加强生产和营销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菌种和原辅材料行为,严禁劣质食用菌产品进入市场。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香菇禁蜡工作,严格把好食用菌质量安全关,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崇头而言,可以有选择性地发展夏菇、杏鲍菇等新品种,加快珍惜类和草腐类食用菌开发,培育新型菌种生产体系,逐步调整食用菌品种结构,以填补市场空缺,提高经济效益。
三要加强服务,引导农民转产转业。从崇头实际情况来看,仅仅靠发展农业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还需要加快引导他们走非农化的道路。尤其对梅竹、栗溪等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而言,单纯依靠农业生产,长期无法改变贫穷的状况。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转移就业率和自我增收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和赴异地综合开发,以达到转移增收的目的。对于符合下山转移条件的村庄,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地鼓励农民下山转移,实现异地脱贫。
四要乘势而为,加快崇头集镇建设步伐。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崇头镇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镇区人口聚集日益加速,对大湾、沙铺、黄源、云丰等周边乡镇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逐步凸显。我们从前年开始启动了崇头集镇项目,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已被列为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计划。下一步,我们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快集镇道路、供电给水、停车场、垃圾处理、鲜菇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力争早日把崇头集镇打造成云和西南部农民创业致富的重要平台。同时,要加强项目捆绑的组织、衔接、协调和包装,积极整合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防治、村庄整治、水利建设、康庄工程、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打捆向集镇建设投入,相对集中使用,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
五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向农村倾斜,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农业项目的实施,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从调查走访掌握的情况来看,崇头镇的农村危旧房面广量大,很多农民的居住条件恶劣。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要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和健康养殖,积极扶持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广播电视、通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尽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状况。同时,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村民革除陈规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