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有意义吗?
《在变化中成长》初一上学期的心育课程。
看过课本后觉得很难上,内容太过简单,活动设计,难以深入。这节课有意义吗?
查找资料时,在社区看到本课的说课稿和录制的视频课觉得效果不错。课程思路如下:
1。请同学们带来自己的照片,看看自己有哪些变化?
2。小组讨论,自己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www.telnote.cn整理]
3。变化原因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应该如何处理?
4。自己期望有哪些变化,应该如何去做?
即使如此,我对主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仍然怀疑。抱着怀疑的态度,按照视频中的教学过程上了1个班,感觉不错。出乎我意料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对讨论自己的变化很有兴趣。当我为了上课去翻找尘封的相册时,赫然发现自己的变化竟然这么大,和妈妈一起回想往事也很有趣。于是在心中说服了自己,这个主题是有意义的。
如何将课程深入?
但用这种方式上完接下来的两个班,顿时感觉身体被掏空,心情down到谷底。课堂哄闹、不够深入,分析后发现主要原因有:
1。思考和体验深度浅。课堂中大家能说出来的变化主要是身体外形方面的,对情绪个性、行为习惯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思考较浅,但这些变化往往是更能引起情绪反应、启发思考的地方;
2。自己准备不充分。尤其是在引导思考变化原因的时候,学生说出来的很多变化原因都是不可控因素,这是之前没有料想到的(因为视频中学生提到的变化更多的是积极变化、可控因素);
3。课堂成了抱怨的场所。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玩儿、作业多等等,试图向积极方向引导,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引导方式生硬;另一方面,受老师身份的影响,有说教嫌疑,说服力低;
4。小组讨论的形式效果较差。很多同学在讨论无关内容或就身体外形方面打趣,课堂看似热闹但没有沉下去;
5。起哄同学多。虽然没有恶意,但课堂中没有建立充分的安全感,让那些想说的同学有所顾忌,不能畅所欲言;
6。课堂中主动起来分享的同学少。
于是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这节课如何变得深入?
怎么改?
我尝试自己来回答“我有哪些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首先,想想自己的变化有哪些,随后打开相册,翻看过去的照片,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如果没有翻阅照片的过程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会少了很多的有趣的发现。
启发1:需要布置预习作业。翻阅自己的照片、问父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做到课堂有话说
然后,拿出纸列下自己在身体外形、情绪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变化。发现,我的身体外形变化有balabala,变化比较大的还是情绪个性方面:从外向——内向——外向,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系列故事,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讲,从学前、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再到出来工作。此外,一些印象深刻的改变也可以单独拿出来说:实习的时候站在讲台上还会结巴脸红,但现在也没有想到,上课时也能够有一些即兴环节,和学生开起玩笑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一是因为眼界的开阔,二是工作环境的压力使我必须做到要能在许多人面前说话,三是我了解自己有这个问题并想去改变。
启发2:用自己的故事为同学做示范,解决不知道讲什么、怎么讲以及不敢讲的问题;
启发3:我分享的时候从正面积极的变化切入,以情绪个性、行为习惯等深层次的变化为主;
启发4:请愿意分享的同学去讲自己的变化过程,相互学习。这样故事会更贴近他们自己,也比老师讲起来更有说服力
如何打开局面?
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是需要勇气的,如何打开局面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1。强调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2。强调安静听故事、不打断、不起哄的重要性(事实上,后来当他们没有这样做的时候,站在台上的同学也用行动“帮”我证实了这一点);
3。给对方一点思考和鼓足勇气的时间;
4。尝试用非言语的方式,鼓励在人群中那些想说但又有点担忧的“同盟者”;
5。自己深信会有人举手的。
关于第5点,是我在课堂中得到的启发。在其中一个班上课时,当我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并没有人举手。无意中给了大家3分钟的思考时间,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半推半就地一个学生站上了讲台。局面一旦打开后,一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这个学生正是某天下雨,我看他没伞,带他走了一小段路到电话亭去的那位。不管是不是因为这一面之缘,我心存感激。
当我在课堂上只负责引导性分享、点评每个同学讲的故事、并强调在课堂上应尊重他人静心去听的时候。剩下的时间我就只负责喝鸡汤了。
所悟所思
这节课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不是我要告诉学生明白哪些道理、体验成长中的哪些变化。只需引导,我收获了精彩的故事和学生的配合。他们在影响着我的同时告诉我,“你看,我们的潜力不可限量”。
有一部分同学也许正在经历台上人的所说,正在受困扰的他们可能很难分享,但是那些已经从这个困扰中走出来的同学的经历将会感染、启发他们,提供的方法也会鼓励他们去尝试。
当然,课程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探索的部分。例如,拓宽分享思路不仅局限在性格的内外向变化,此外,变化原因及变化方法应作为重点分享内容;演讲的方式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如何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怎样才能鼓励到那些平时不举手、不上讲台但又想改变这一现状的学生,在这节课迈出他们的第一步?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尝试。
一碗鸡汤
由于受我分享内容的影响,学生们的事例也更多的是从内向到外向的变化经历和经验。归纳后列举部分:
1。利用周围的资源,帮助自己完成自己这件事;
当初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语文老师说,如果这篇文章你能写好了,我们就去参加比赛。因为我住的地方有很多老师,于是我写完文章以后就去找周围的那些擅长写作的老师帮我提意见,晚上有时候弄到2、3点,经过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最终将作文送到语文老师面前时,老师说:“很不错!”。自此,我爱上了作文,越写越好,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逐渐变好了起来。
2。主动尝试,才能发现与自己想象中不一样的回应;
幼儿园我上了两个。转园时,因为对周围环境不熟悉,两年里我基本不跟其他同学说话。快毕业的那年爸爸妈妈说,反正已经最后一年了,就算主动跟别人说话被拒绝了也没什么。自己想想也是,就主动搭讪了其他小朋友。后来,发现大家都很热情的待我,再后来就跟大家打成一片,慢慢变得开朗了。
3。暂时的不如意真的是一种契机,把握住了你就能拥有一片新世界;
小时候的我说话结巴,就是10个字能说1分钟的那种。长大后,看得书多了,慢慢的说话好像也就不结巴了。如果有人说我一句,我能想出十句不同的方式回击他,除非特别生气,我不会说,TMD,傻X之类的脏话。要是有人骂我,我会用语言联合周围的人,让他们帮我发声。因为对方只有一张嘴,我们有十几张甚至更多,肯定能淹死他。而且我会注意,即使骂人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以幽默的方式将想法表达出来。
4。一个“好”朋友能推你走出自己画的圈;
我其实胆子比较小,也不太爱说话。但是上初中以后,班上的XXX同学就每次拉着我,参加演出直接把我的名字写上去,参加什么活动都会拉着我一起。所以我现在就开朗很多了。(那个同学就是我在第二个故事中提到的孩子)
5。先发泄、再解决;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控制方法是必修课。
原来我特别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我发现在游戏中,打怪升级完了后就可以很好的跟父母沟通、说话了,对我来说游戏是一个特别好的宣泄工具。所以以后每次生气了我都会冷静一会儿再去跟父母说话。
其实内向和外向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掌握住那些可控的因素去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