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在:在于,动词。[由www.telnote.cn整理]
⑵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立秋祝福短信
⑷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决定。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那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那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qq网名男生超拽
⑺鸿儒:即大学问家,那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白丁:平民,那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那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那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那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正因居住的人很有名,因此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zz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能够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zz革新户外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方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应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刻,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学习总结二: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陋室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灵性了。(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蔓延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那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6)能够调素琴,阅金经。能够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佛经。(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旧宅。(9)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解
题目: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之后发展成一种文体。(1)在:在于,动词。(2)名:名词作动词,出名。(3)灵:神奇,灵验,那里作动词,显现灵验。(4)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是:决定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5)惟:只。(6)惟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那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8)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鸿:通“洪”,大。儒:有学问的人。(9)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那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那里指音乐。(13)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14)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使……扰乱(15)案牍(dú):官
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正因居住的人很有名,因此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zz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19)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到达"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证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那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能够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相关选摘:
相关问答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就应如何明白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能够明白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完美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怎样明白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期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