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发布时间:2022-09-26 18:27:02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总结精选(1):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由www.telnote.cn整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能够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赞美母亲的句子)

上片写景,描述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一样,这中间内含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那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构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

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此刻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构成了悬殊的比较,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文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不寐”,补叙上句,证明自我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我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透过全词景物的描述,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我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总结精选(2):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译文]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出典]范仲淹《渔家傲》

注:

1、《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那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3、【译文】1: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但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能够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4、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之后,“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神仙一曲渔家傲。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仲夏的午后吹过一丝清凉的风,宁静而悠远。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黄昏读到这首《渔家傲》的,天边的那一抹绯红已渐渐退去,我用一颗被晚霞和浮云濯洗过后的心,透过文字体味着千年前的沙场那雄壮中的萧瑟,豪迈中的悲壮。而词的本身却是颠覆了花间词柔弱无骨的靡靡之音,开创了苏辛豪放词之先河,细细读来,豪放中却又透出一丝难以名状的荒凉。无法和汉唐相比,北宋王朝并不是个zz统一,经济发达的朝代,它从建朝时就显露出一种孱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是就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北宋文化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繁华多姿,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我是喜欢豪放词的,婉约的风花雪月莺莺燕燕读多了,便腻了,倦了。

作为边塞词之滥觞,这首《渔家傲》剑走偏锋,风骨遒劲,把民族命运,动荡时局填入词曲,不得不说是一个先河。上阕读起来如同躺在一幅生动的塞外疆场的画卷上:塞下秋凉,北雁南飞,号角阵阵,孤城紧闭,笛声断肠,用一系列独特的景致为下阙的抒情做了一个绝色的铺垫,渲染出战场将士的情绪与哀思。同样的感觉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也能领略一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何等的悲凉。下阙开篇便是浊酒一杯,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是,这杯浊酒如何能解关山万里外那浓浓的思乡之愁?边患未除,久困孤城,还乡之计又从何谈起?寒夜深重,彻夜难寐,羌笛伴清霜,将军鬓发斑白,战士潸然泪下,无限的忧伤和悲凉油然而生。这首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烘托情,情融于景。忆起子羽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少陵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太白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我仍是偏爱《渔家傲》里的意境,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尽了身为将军的范仲淹一片赤子之心!

一榭汉朝的花,一支唐代的舞,一片北宋的瓷,一幅大明的画,都将化做华美的碎片。战乱的频繁,朝代的更替,在历史的尘烟里,如浮光掠影般闪过。欣赏希文,不仅仅因为他的文学上的才华,尽管他的旷世名篇《岳阳楼记》,洋洋洒洒流传后世。更吸引我的是他的文武双全,文韬武略集于一身。应对西夏的侵略,他金戈铁马,驰骋沙场,运筹为幄,忠心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传世名句,亦是他一生的为人准则;文学上,虽然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他却是宋初诗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词赋兼擅,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别具一格。他着有《范文正公集》,而《渔家傲》,《苏幕遮》等名词也被后世永久传唱。

神仙一阙渔家傲,读破希文一片心!临月夜

5、上片写景,描述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个性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那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我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6、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屡战屡败。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仕陕西经略副使知延州(今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思乡忧国之情。

上片透过景物描述,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状况。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不相同。如何不一样呢?大雁南飞无留意,边声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大雁急切南归,对两北边塞没有点留恋之情。这既渲染西北边塞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

“四面边声边角起”写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边声”指啸啸马鸣,飒飒秋风。“四面”极写边声比比皆是。这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氛围,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

“千嶂里,长烟落日城闭”,写在层峦叠嶂里,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关门紧闭、绝少人迹的状况。“孤城”写出驻地关塞的险要,边土的荒寂,“闭”不仅仅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同时暗示了边将士时刻御敌的状况。“长烟落日”又可使人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江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诗意。

词的上片,“雁去”、“边声”、“千嶂”等边地特有的物象,衬托和突出了边塞“孤城”四周的苍凉秋景,为下面的抒情渲染了氛围。

过片之后,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将士离家之远,思乡之愁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消愁,可只能饮到“浊酒一杯”。“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典故抒发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志。他们期望像汉朝窦宪那样追击敌人,刻石勒功,安定边境后再返乡,此刻边境不宁,没有回京的打算。

“恙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写月光皎洁,满地如霜,不进传来笛悠悠不断的声音,更使边将深夜难寐,“明月”例来是作为思乡的意象,那里“霜满地”取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了思乡不寐的意境。

将士们虽有报国逐敌,燕然勒石而还的志向,却不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立功无望,返乡无期,所以说“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词上阕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雄浑郁的“边塞风景图”再用点染手法使画面由概括到具体,逐层围绕“异”字展开。下阕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使思乡和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给人慷慨悲凉的感受。

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婉约词风,宋初的寇准,钱惟演、韩琦、晏殊、宋祁等人的词,或资料苍白,无病呻吟,或流露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带着浓厚的南唐词风的余韵。范仲淹的这首词不仅仅在资料上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而且在风格上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所以说范仲淹是在苏轼之前的豪放派,他开了豪放词之先河。

7、该词以边塞景色,军旅生活如乐……不蓍是向充满脂粉气息的词坛吹几了冷风。但是,若与盛唐那些意气飞扬的边塞诗作相比,本篇又稍显衰飒。这或许是因为北宋国力远逊于盛唐,在民族战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的缘故。

该词“吹冷风”的功效。词能够说是发源于中唐,到五代时已经小有规模了,至北宋就有了兴盛的苗头。但是还是没有摆脱“花间词”的风格。范公之词写了边塞。的确是可喜可贺的。想这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呢?因为范公和随后的欧阳修都是整个宋朝文学的宗师级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到整个文坛的走向。尤其是对后起的苏轼更是影响倍加。

从范仲淹一向的文学主张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但从他的整个人生经历并当时历史背景来看确乎又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这两者差别又在哪里呢?

范仲淹一向主张文章“应于风化”,认为“虞夏之书,足以明帝王之道”,而“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他的这些主张能够说在他的各种文学体例中都有所体现的。在词作上他反对“花间词”的作风,在诗歌上反对“西昆体”,在文章上则是反对“五代的华丽骈文”,倍加推崇唐朝“古文运动”的做法。能够说这一首词就直接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积贫积弱“是形容宋帝国常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了。掌管军队的是文官。全国的重要兵力都维护皇城去了,边疆战事一旦爆发,就可想而知其结果了。

”将军白发征夫泪“与其说是对守边将士的无限同情和无奈,倒不如说是对这种军事制度的深刻批评。做为一个军事上有作为的将领,范仲淹不可能不明白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无奈。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

从五代起,整个中国文学的走势就是由”外放“转到”内秀“。无论文化,还是艺术,都是如此。这已是定论,我们在思考宋词时,就没有必要拿其与唐诗相比了,虽然在那里它们都是边塞作品,因为作品体例不一样,自然约束也不一样,开豪放一派的范词难道说还不”意气飞扬“么?,那么比及”婉约“又何如?

我国古代,诗和词两种文学样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诗言志“,是文人抒写怀抱、反映社会的重要工具;而”词为艳科“,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尤其是文人词,本身就是在灯红酒绿、浅斟低唱中生长起来的,题材往往局限于男女相悦之中。北宋初年的词坛,还是这种状况。范仲淹这篇作品却脱颖而出,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声,是个很大的突破。以后,苏轼、辛弃疾等人广泛地开拓词的题材,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词的发展历史看,这首《渔家傲》也有重要的地位。

8、这是一幅”边塞秋风图“。那形象的强烈真是使人读了久久难忘。

不妨看看这段动人的描绘:

边塞的秋天是个异样的秋天。一到这时节,南归的雁儿便连头也不回的飞走了。塞上特有的边声--西风的呼啸,驼马的嘶叫,兵士的吟唱,草木的繁响,还衬上悲凉的号角……把秋天的气氛渲染得严凝肃杀。

四面耸立的都是高山,山脚沉重地横着茫茫的烟雾。太阳很快就沉落下去,剩下一座孤城更显得伶仃孤立。城门于是紧紧地关起来。

寒冷和孤寂构成一股迫人的气氛,让人感到难受。单靠一杯酒是抵挡不了的,思乡之念冰断地涌起来。

然而,一想到守边职责的严重,敌人侵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思乡之念又一下子压下去了。回乡不得,因为职责还没有完成呵!

夜已深了,在”万帐沉沉“之中,大家都没有睡着。将军抚循着头上白发,有些战士还偷偷拭去思乡的眼泪。外面是一片银也似的白霜,只听得慢悠悠的羌笛声在旷野中回荡……

多么感人的一幕!它不仅仅写出了连疆的典型环境,还写出了这种环境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它是一页真实的历史,没有造作,没有粉饰。而更重要的是,只有深知将士的甘苦哀乐的统帅,才有与将士同样亲切的感受,才写得出如此动人的篇章。试想想那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主军者吧!

边塞也有各种不一样的生活情调。作为坐镇一方的主帅,难道不就应写那些使人感到昂扬奋发的事物吗?这样发问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是,作为一军主帅,就不能够描述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士情绪的矛盾复杂吗?这样的反问又是同样有理由的。我们没有权利指挥作者只能这样写而不能换一种笔墨去写。

总结精选(3):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出自]范仲淹《渔家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翻译赏析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那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但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能够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评点】

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展示了军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情绪。

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景中有情。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透过“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塞北秋寒,荒芜萧索,边声连角,雁到不息,可见此地的条件是何等艰苦。萧然冷漠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那么那里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词的下半部分着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沉重的乡愁,付与一杯浊酒;满腔的离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静的时候,呜咽的羌音、满地的寒霜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这些将士的心理:既想固守边塞,杀敌报国,又受乡情萦绕,挥之不去。此处暗含着词人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同时也流露出渴望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

这首词大开大阖,超拔豪迈,苍凉雄壮,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气,以战事、国事入词,堪称首例,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

赏析: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屡战屡败。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仕陕西经略副使知延州(今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思乡忧国之情。

上片透过景物描述,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状况。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不相同。如何不一样呢?大雁南飞无留意,边声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大雁急切南归,对两北边塞没有点留恋之情。这既渲染西北边塞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

“四面边声边角起”写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边声”指啸啸马鸣,飒飒秋风。“四面”极写边声比比皆是。这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氛围,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

“千嶂里,长烟落日城闭”,写在层峦叠嶂里,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关门紧闭、绝少人迹的状况。“孤城”写出驻地关塞的险要,边土的荒寂,“闭”不仅仅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同时暗示了边将士时刻御敌的状况。“长烟落日”又可使人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江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诗意。

词的上片,“雁去”、“边声”、“千嶂”等边地特有的物象,衬托和突出了边塞“孤城”四周的苍凉秋景,为下面的抒情渲染了氛围。

过片之后,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将士离家之远,思乡之愁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消愁,可只能饮到“浊酒一杯”。“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典故抒发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志。他们期望像汉朝窦宪那样追击敌人,刻石勒功,安定边境后再返乡,此刻边境不宁,没有回京的打算。

“恙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写月光皎洁,满地如霜,不进传来笛悠悠不断的声音,更使边将深夜难寐,“明月”例来是作为思乡的意象,那里“霜满地”取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了思乡不寐的意境。

将士们虽有报国逐敌,燕然勒石而还的志向,却不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立功无望,返乡无期,所以说“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词上阕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雄浑郁的“边塞风景图“再用点染手法使画面由概括到具体,逐层围绕“异”字展开。下阕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使思乡和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给人慷慨悲凉的感受。

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婉约词风,宋初的寇准,钱惟演、韩琦、晏殊、宋祁等人的词,或资料苍白,无病呻吟,或流露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带着浓厚的南唐词风的余韵。范仲淹的这首词不仅仅在资料上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而且在风格上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所以说范仲淹是

阅读更多心得体会,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范文频道。
喜欢范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