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全国高校不断地持续扩招等一系列原因,以往包分配,包就业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当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式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建立之后,就业指导工作愈发显得重要。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开始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后逐步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显著,同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此的专门研究和系统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还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等,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信息搜集、求职技巧指导四个方面。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机制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多数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学习成才、就业心理等方面辅导较少。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在高校教育和改革中所占比重偏小,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就业指导工作尚未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了解就业指导的现状和需求,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才能够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需求与人才竞争。社会需求包括理想职业需求、一般职业需求和苛苦职业需求。学生期望的理想职业是轻松安逸、工资高、待遇好、铁饭碗的职业;而苛苦职业则指工作条件苛刻、工资待遇低差的职业。一般职业是介于理想职业和苛苦职业之间的职业。现实表明,理想职业不但数量少,用人少,而且要求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苛苦职业种类也较少,对人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一般职业则是占绝大数的职业。其次,大学生整体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学生素质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文体能力、社交能力、中英文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道德品质等。社会越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学生素质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人们永无止境地不断完善。最后是学校综合实力水平,学校综合实力水平是学生身上的“商标”,是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综合,需要学校所有部门的参与。
三、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主观能动性,尽早地将课堂学习、业余学习与职业定向结合起来,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为已用”。大学生大多没有社会经历,容易把社会职业极端化,认为社会职业或者不需要任何学校技能,或者需要高端技能,没有认识到任何职业都需要基本技能和理论指导,比如销售员要了解心理学和推销技能,建筑工人要了解建筑力学和工程学,没有认识到社会职业不断加速的推陈出新和内在发展的特点。在就业指导方面,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职业的特点,细化专业知识点,将课堂所学基本技能纳为已用,如此才能更好地选择职业,更好地实现大学期间积累的社会价值。其次,大学生要明确就业形势,克服思想惰性,积极武装自己。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之一是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模糊认识。他们不了解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不知道大学期间要重点积累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业难的社会形势使他们对就业产生了恐惧感。大学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使少数主观能动性弱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影视中,对学习则产生惰性。针对这些因素,需要指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前途出发,克服惰性,从细微之处积极准备就业,如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英语四六级、托福、gre等考试、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学校团队组织、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最后,针对就业途径,进行多种选择和准备。因此。除了大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外.教师也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大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特点,使大学生对就业途径产生积极的认识,提高自身价值。共2页,当前第1页
12
四、学校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除学生素质、社会需求等种种因素影响之外,学校办学实力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先决因素。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改进办学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大学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学校办学条件制约着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主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监督和约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正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但高校可以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保持自身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社会对自身的认同感,激励大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使校名这枚“商标”成为炙手可热的名牌。
(二)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学风建设是党团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共同重视。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外,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组织课堂讲学,全力贯彻素质教育,真正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协同提高。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就业难现象并非人才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理想职业供不应求造成的。实际上,大量的一般职业和苛苦职业也是供不应求的。因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到偏远地区工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自己的才能应用到真正迫切需要的地方去。
(四)多途径宣传介绍就业知识
就业作为大学生生涯的一项重要工程,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实践。就业知识可通过专门的课程讲授,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融会贯通。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开展校园活动,加强大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促进就业双方的了解和适应。学校有关部门应主动联系企业,将企业的产品介绍会、技术培训会、管理经验交流会、人才招聘会等吸引到学校进行,既给企业作了广告宣传和人才引进,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和择业的机会。其次,开展就业知识讲座。专门的知识讲座可以使大学生快速、系统地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学校可聘请有关专家、已毕业参加工作或考取研究生的大学生为在校学生开展就业知识、经验介绍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尽早、及时了解就业知识,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在学校体系中,师生关系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容易沟通和交流。教师包括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也包括学生的任课老师、实验指导老师、学校领导等。交流方式包括课堂讨论、班会、网络聊天、电子邮件交流等。通过交流,可以广泛与学生接触,介绍就业经验,了解学生现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局限于大学毕业生,而是贯穿于所有学生的大学生涯,乃至毕业后的终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校和社会发展的盛衰存亡,需要学校所有部门、所有成员都倾心关注。从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到教师传道授业,都需与大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因此,在当前这种就业形式下,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就业形势,积极完善自我,从多种渠道寻找就业机会。对于学校来说,更应该完善规章制度,改进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健全就业指导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成为学校发展的推进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