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除了是一本兵法,其实也是一封个人求职信。其中第一篇他就对吴王说:如果你听了我的计策,将来就一定能够打胜仗,那么我就留下;如果你不听我的计策,将来一定会招致失败,那我可就走了。还有在第六篇中孙子又说:在我看来,越国人的兵马虽多,但胜负不一定有用。孙子深知道写一封吸引hr求职信会得到工作的机会。
《孙子兵法》的写作是在孙子被吴王聘用为将军之前。吴王刚见到孙子的时候不相信这个从齐国跑过来的年轻小伙子,而且还是个没有打过仗的小小伙子有什么军事指挥才能。所以,孙子就写了这封长信,阐述了他对战争的理解,他的战争策略,他将应用于战争的原则、原理、技术和技巧。这封信因为分了章节,而且多发议论,所以后人就认定是篇军事论文。明显,这是展示自己的求职信呀。
按照现在的理解,虽然信件并不排斥写点军人打仗的事情,而且也不排斥直接议论或论证一些军事观点,但军事论文和求职信还是多少有些不相同的地方。首先,军事论文说的应该都是军事上的事情,要有自己的军事观点,这个观点要经过一个推理过程来进行论证。如果在推理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其他观点做为辅助,这些观点或是公理;或是已经成熟的定理,而定理又必须注明出处;或是自己的一些阶段性的观点,而这样的观点就必须自己先做论证。有了自己的观点就是求职信的重点呀。
而求职信则有求职信的特点。首先,他是写给老板看的,既然如此,那么就只需要老板能看懂并认可,所以高屋建瓴、删繁就简就是必须的,因为老板没有时间跟你讨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没有耐心听你长篇大论。这也就是孙子兵法写得十分简约的原因之一。按理说,如果是一本系统的兵法,则一定会从战略到战术,从编制到法令,从训练到实战,从武器到装备,一一进行陈述。而孙子没有这样做,他更多的是发表宏论,表现自己思想的深邃,是个战略家。显然,这样的话题如果跟一个连长去讲,肯定讨不到什么好处,只有面对国王,老板这样的角色,才会起作用,这就是由写给谁而导致的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孙子把这封信写得简约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没有真正就职之前,要留一手。如果还没等就职,就先把老板教会了,那自己的饭碗也就没了,而且还有可能老板怕他再去教别人导致杀身之祸。所以,写信的目的是让你意识到我能干,而且我有些事情也可以告诉你我大致上会怎么干,但读到这儿,你还是想象不出来我到底会怎么干。我写得简单而且神秘,让你佩服但又觉得自己学不会。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有人说别把孙子想象得那么世俗,这样会伤害我们对他的敬仰之情。而我要说的是,如果一直不能从普通人的心态去理解孙子兵法的写作,那么孙子兵法就是庙里的佛、你对他是一种信仰,做一做心理寄托,但他能帮你什么,你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然,这封求职信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还分了篇,每篇论说一个主题。这样多少有些象军事专著了。其实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孙子应聘的不是一般的职务,而是一个国家的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这个职务可不是闹着玩的,谁来当这个官那可绝对是国家大事。所以,孙子就认真地写了6000 字,也力求说得有条理一些,但还是避免不了写信的毛病,就是想到哪儿说哪儿,这一点仔细阅读的人就知道,孙子也是经常跑题儿的。说实在的,按照现在写手的码字速度,孙子就小巫见大巫了。但那个时候是用竹简当纸,还要用绳子来穿来捆,所以孙子能写这么多已经不容易了。也就是因为当时写东西那么困难,所以孙子那句“留之,去之”还有“越人虽众”的话就应该判定为写作时候就有的,而不是后加进去的。
当然,孙子兵法即使是一封求职信,也不能掩盖它的思想价值。这一点并不是本人想否定的。恰恰是想让人能从俗人角度理解孙子,以便更好地学习。而孙子也都做到了写一封引人注目的求职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