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演讲稿

发布时间:2019-08-24 07:22:41

海燕,在历史的天空翱翔

 

(一)与海燕结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这首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塑造了大智大勇、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是一篇鼓舞人们激情、坚定人们信念的檄文与颂歌,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在语文课上朗诵这篇文章时,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的情景。
诗歌是一种能够让人始终保持敏捷思维,始终保持追求激情的文学形式。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大学就如同诗歌之于诗歌爱好者的意义,神秘而令人向往。还记得进入大学校园后,我第一个报名参加的社团就是海燕诗社。
高考后的那个夏天,当我们的团支书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上时,我是何等地激动,我被录取到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第一高等石油学府——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入学的第一个月里,各个社团在校园里到处张贴海报、宣传单,在新生宿舍楼前设立咨询点,都在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这些社团对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充满了诱惑,但是谁知道有多少人报了名以后在社团中能坚持多久,或者报了名以后干脆就没有参加?谁又知道有多少人在社团中能够汲取营养、受到锻炼、发展成长,为将来的人生奠定素质基础呢?我第一个报名的是海燕诗社,受好奇心的驱使,后来还报了大学生通讯社(简称大通社),再后来还报了风华文学社。
大学的前两年,一方面由于在校学生会担任副主席,还兼校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课课业繁重,因此,海燕诗社的活动参加得很少。由于当时大通社比较活跃,所以这一时期参加大通社的活动较多一些,经常写一些“豆腐块”通讯在院报上发表。当时大通社社长是龚雪红(勘探85级),在大通社里共同战斗过的同仁还有尹长春(炼制86级)、王德钊、陈勇、刘铮(勘探87级)等人。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是1988年正值学校35周年校庆前夕,院报和大通社联合派出十大学生记者奔赴祖国各地,到石油石化企业采访校友,受几位同仁的推荐,我有幸被选中并理所当然地被派往大庆油田。这一年的暑假,我采访了优秀校友、后来被命名为 “新时期铁人”(1997年命名)的王启民(地质57级),并以《辛勤劳作三十年,硕果累累多贡献》为题发表在1990年《石油大学报》的第四期校友总会专号上。王启民当时任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现在我们正坐在大庆油田办公大楼同一层的办公室中为大庆油田的新时期会战而努力工作着。
作为海燕诗社的社员,我参加的第一次活动是从青岛军训回来以后由校学生会社团部举办的迎新生联欢会。当时我是海燕诗社方队中的一员,我还朗诵了在军训期间写的一首诗《绿色的魅力》,这首诗后来还获得了“绿色营地”征文二等奖。再后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海燕诗社的活动。但是因为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主管社团部,同时也因为对诗歌的热爱,所以更加关注海燕诗社的活动,更加关注《海燕诗刊》。
大三以后,我担任了《海燕诗刊》的副主编,按照现今社会上的分类,这属于技术职务。从这时起,参加海燕诗社的活动便多了起来。诗社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研讨会、诗歌展览和演讲会等活动。我们在长廊里举办了“星星雨”现代诗歌展览,主要展览了校园诗坛中现代派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作品,目的在于向大学生介绍和展示现代派先锋派诗歌。我们还在一教楼举办了一次海燕诗歌展览,我记得其中有一首储87-2班张文东写给毕业生的诗:《到大西北去》。 《1》《2》《3》《4》《5》《6》《7》《8》
 

海燕诗社和风化文学社还经常联合举办演讲会。那时的演讲都是在会前写好演讲稿背下来,然后到会上再加上表情和动作,实质上是一种背诵会,或者干脆就是朗诵会,因为有的人还带着稿子上台。在一次演讲会上,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潘印惠(储运89级)怕背不下来,就将稿子带到了台上,但又不好意思明面看,于是拿在手里,放在讲台下面偷偷地看。讲着讲着,一不小心,失手把演讲稿掉在了地上,这位来自四川的小姑娘很有胆量,她大大方方地将稿子捡起来说:“大家看到我紧张了吧?把稿子都掉在地上了,那好,下面我不用稿子讲了”。那天她后来脱稿讲,发挥得很好,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也就是在那次演讲会上,我们开始提倡无稿演讲,开创了校园演讲的新风。
诗歌创作研讨会或者座谈会是经常举办的,有时范围大一点就张贴海报告知时间地点,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有时范围小一点就通知部分诗歌骨干参加。在第14期《海燕诗刊》发行式上,我做了题为《驾驭诗之犁》的发言,讲了“研究”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研究’是带有学术性的字眼,我提倡在诗歌活动中增加一点学术气氛……在这期《海燕》的作者群中,据我所知,高柳、钟小坡、墨友、潘印惠、也野和亦凡等人的学术气氛就很浓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关于诗歌的问题,有时候带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各自分头去探求答案,然后再聚到一起交流探讨。正是这样,所以他们才在诗歌的田地里取得了很快的进展”。
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们几位热爱诗歌的人形成了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会经常提前下晚自习或者在学习轻松的时候干脆不去上晚自习,我们或聚在学二楼东侧的两间办公室,或坐在晚风中的操场上,或漫步在荟萃湖畔,我们或谈诗,或交流哲学,或聊人生,或话友情……几个人虽说是校园诗坛主力,但我们却经常聚在风华文学社的办公室,因为当时陈璞(采油88级)是风华文学社的社长,我也在风华文学社任了一个副社长。我还为《风华文集》做了三期的美编,设计了三期的封面和插图,好象是第十五期、十六期和第十七期吧。当时设计的封面是一个系列,两个是横版的,两个是竖版的,遗憾的是在校时只用上了三个,最后一个竖版的,参加工作以后用在了我的自印诗论集《鹅卵石》上。
对于读书或者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习,我便是在这种聚会中取了一个捷径。我当时由于已经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这些毕业后会很有用处(因为我毕业后必定是要回大庆油田的,必定要从事我学习的专业)的课程,我是丝毫不敢怠慢的,因此读的课外书相对少了些。便是在这种聚会中,在与他们的交流和研讨中,将他们读书的精华与感受尽皆吸收过来,据为己有了。于是,尼采、萨特、叔本华、弗洛伊德、艾略特等等现当代西方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理论、学说、作品等,全都成为我思想和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后我公布这件事情,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会向我收取解读费之类的。

(二)那本叫作海燕的诗刊

在我任副主编时,《海燕诗刊》的主编是邵伟,钻井87级的,个子不高,头发很倔强,人很厚道,性格温和,诗歌功底深厚,编诗很敬业。他最擅长写乡土诗,在诗歌中他以极强的自然观念在小村的田头探研着新乡情主义哲学,通过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乡土的哲学认识——人类对土地的图腾般的依恋。他当时很有成就的诗作有《垄上行》、《麦收季节》、《暮归》、《稻草人》、《冬天的故事》和《对红薯的遥远记忆》等。遗憾的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的繁忙,这位诗歌功底深厚的诗人却不再染指诗歌,而我这位诗歌功夫欠缺的人,却在业余的时间里对于诗歌一直不肯罢休。我们在一起编了两期《海燕诗刊》,第12期以他为主,第13期以我为主,我还参与编了第14期。

阅读更多演讲稿,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范文频道。
喜欢范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