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导游词

发布时间:2024-08-07 15:18:10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游览,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姓Х,我们的游程大约为二小时左右,希望各位今天在我的导游讲解下,能够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桐君老人像前】
  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是一处综合性的观光游览景区,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攀桐君山访古寻幽,品中药文化;另一部分是观景游乐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一进大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看着我们的老人塑像,这位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肩挂药葫芦,后背箬叶帽,仿佛千百年前那位济世救民的老中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其实,桐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据梁·陶弘景《本草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名人大辞典》等记载:桐君,是黄帝时人,黄帝命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也就是现在的桐君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有《桐君采药录》,太平兴国二年的《太平御览》之“药部”篇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可见桐君这位历史人物是载之史册的,在古时的医坛上也是盛名卓著的。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不愧是我国中医药的鼻祖。历代诗人、画家都曾以桐君为题材吟诗作画。如苏轼、陆游、徐舫都写有《桐君山诗》,在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还留有元已卯(公元1279年)俞颐轩的五绝一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这首石刻,生动地记录了700多年前诗人对于桐君其人的真情实感。

  【百草园】
  好,各位,在对这位桐君山的最早的主人稍作了解后,我们前行可以看到,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园子,看似许多普通的杂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排着,偶尔沁入你的鼻子,是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也许你会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其实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行医治病的良药。大家请看,这个叫“马蹄径”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这个叫“阔叶十大功劳”专治胃肠炎、咽喉肿痛等;这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这里还有专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等的药材,大家所处其中,是否闻到了浓郁的中药气息呢?

  各位,走过百草园,请大家往左边看,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正拉起风帆准备启航。这就是我们景区的另一部分—富春江·七里扬帆,过一会儿,我们将会登上帆船,去富春江中感受一下古景七里扬帆的乐趣。

  【牌坊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座牌坊前,这座牌坊是建于××年,上方写有“药祖之乡”四字,这是由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罗元恺书写的,牌坊前有二块石碑,一方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叶橘泉先生书写的“中药鼻祖”碑,另一方上写“源远流长”是1989年前来参加桐庐华夏中药节的国家医药总局的领导题写的,意指桐君始创的中华医药科学源远流长,希望桐君山这块中华医药圣地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各位,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登桐君山了,桐君山海拔只有67米,200多级台阶,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了千年的桐君老人,使得桐君山在中医药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是“药祖圣地”。当然,此山除了具有浓厚的中药文化外,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光,而被称为“小金山、浮玉山”。清代康有为曾称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梁启超则称之为“峨眉之一角”,由此可见,桐君山不仅风光旖旎,还是一方风水宝地。各位,在绿树掩映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幢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吸引着我们前往,这就是我们登山前要去的第一处景点叶浅予故居——富春画苑。

  【富春画苑】
  各位,现在我们站在富春画苑前了,这是我国当代画家叶浅予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背靠桐君山,面临富春江,打开窗户便是景,是一处绝好的吟诗会友之地。面积有466平方米,分上下二层,除了有画室、展览厅外,还有起居室、厨房、小餐厅等一应俱全。叶老的老宅原来在桐庐镇上,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为了使他每年回故乡,有一个居住、创作、会客的地方,1985年,桐庐县政府、县旅游局特地建造这座小楼供他居住。叶老对他的新居非常喜欢,取名为“富春画苑”,这横额上的“富春画苑”四字便是他亲手所写,在画苑的两侧有一对龙虎门,叶老将左侧题为“迎晖”,右侧为“揖翠”。面对滔滔富春江,背朝嵯峨桐君山,的确是恰到好处。接下来,各位请随我入内参观。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各位游客,正面墙上的这幅画像就是叶浅予先生了,叶浅予先生1907年生于桐庐镇,是中国集漫画人物、舞蹈人物和山水画于一身的大画家,他早年的漫画《王先生》曾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在1929—1937年间的刊物上以长篇连载的漫画形式刊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小市民生活,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后来《王先生》还出出版了专门的画册,并被拍摄成故事影片。叶老生前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富春山居新图》更是令人称绝,说起这幅画,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叶老画这幅画的起因。桐庐富春山水的美在历史上就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历史上曾有1000多位诗人来过桐庐,留下了2000多首赞誉桐庐的诗,当然更有一些画家也为富春山水所迷恋。元代被称为“大痴道人”的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黄公望,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一生喜爱山水,游遍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富春江畔时,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便选择了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一段,在江边有一处叫做庙山坞(现江南龙门湾的钓鱼岛)的幽谷中结庐作画,精心构思,画出了一幅长7米,宽30多厘米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取景多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山头峰峦气势清秀,意境简远,被认为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就是这样一幅传世佳作,在历史上几经流转,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画落到了江苏宜兴收藏家吴之炬手里,后又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把此画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特建造了一座“富春轩”来珍藏此画。在吴洪裕临死前,双眼一直不肯闭上,家人展尽金银财宝,都没有效果,直至看到此画,并已投进火中燃着,才闭上眼睛,放心离去。在他闭上双眼之后,站在一旁的侄子赶忙从炉中抢出此画,但画已被毁成了二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已是二段,但真迹还留在世上,卷首一段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卷尾一段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清朝王修玉曾有诗云:“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带着这样一种惋惜之情,一直到了二十世纪,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决定在其有生之年填补这个遗憾,既是为了让富春山水的美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报答桐庐的养育之恩。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画成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图》,这幅画长32米,宽95厘米,拓展了原画的内容,从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开始,画富阳、画桐庐,一直画到富春江上游的梅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可谓揽富春山水于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这幅画的临摩画卷曾经在山上的“江天极目阁”里展示过。

  各位,介绍完这幅画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左右橱窗里展出的这些照片,都是叶老生前的照片,大约有40幅左右。与宋庆龄在一起的合影,有叶老在国外的照片,有与好友、学生和家人的合影,同时还展出了与叶老一生息息相关的三位女性的照片。这张是叶老和他的第一位夫人罗彩云的照片;这张是他和第二位夫人戴爱莲的照片,她是一位芭蕾舞蹈演员;这位是王人美,是叶老的第三位夫人,是一位电影演员。

  叶老生前除了爱好绘画创作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石头,特别是家乡的石头。一次,他的第二位夫人戴爱莲女士来游桐庐,回北京时,叶老兴高采烈地把从富春江边捡来的两块石头作为礼物叫她带回去。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有幸可以看到叶老生前所收集的一些石头。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叶浅予先生的陵园。各位游客,这是叶老的半身塑像,在塑像后是当代画家黄茵子先生的悼念碑刻。叶老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他生前曾说过:故乡是他生命的根,身心欢乐的根,艺术源泉的根。的确,富春江的山水不仅造化了桐庐,也孕育了桐庐人与生俱来的灵气,所以也使得画坛宗师将这种灵气变为灵感,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巨作。叶老是1995年病逝于北京的,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葬在画苑旁,让富春江的水流,让桐君山的山风日日陪伴这位老人。

  【三方石碑】
  各位游客,参观完叶老故居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方石碑立于两侧,这一块是已故的当地老中医洪燧卿先生在桐庐县举办的首届华夏中药节时自创自书的碑文,洪老先生当时已是73岁,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将此文镌刻成碑立于桐君山,以表达他对桐君老人、对中国中药文化的热爱,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块是1982年9月,日本樱美林大学友好访问团一行25人来到桐庐,在参观完桐君山后,团长石川忠久教授即兴而作的一首诗,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桐君山这处名胜古迹的变迁发展,由王璋书写;这一块是由四组签名碑组成,签名者都是来过桐君山的医药界、书画界的和中国知名中医学院的一些著名人士。

  【桐荫问道亭】
  经过了几级台阶,我们可以在石亭内小憩一下。这座亭名叫桐荫问道亭,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桐树荫下,桐君老人为百姓看病,谈论养生之道的地方。亭内有两方石碑,左边的这块是宋代学士杨时做的一首《登桐君山》诗,内容是:翠崖千尺崎方高,楼殿翠飞压巨涛。槛外回峰自连着,只因潭下有灵鳌。右边这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一篇《启孙若裘书》。

  各位游客,经过64级陡的台阶后,我们可以看到前方石壁上的一首明代诗人孙纲的《桐君》诗: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居。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这首诗原来刻于桐君山沿江的石壁上,浙江省博物馆还藏有此诗的拓片。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阅读更多导游词,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范文频道。
喜欢范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