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书里的这两个字:动禅。我们总认为禅就是静坐,清修。可没想到禅还可以跟动结合得如此美好。在动的过程中,亦可以安静地参禅。外在的动正带来内在的静。外在的动也正衬托出内在的静。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动禅——《断舍离》读后感
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女主人拥有一套精美的瓷器,可她一直舍不得用,她觉得,这么高档的瓷器,一定要等以后某个盛大的日子才用。就这么等啊等,可这个“以后”到底是多久呢,她自己也不清楚。后来,她因意外去世了。她的这套瓷器还包裹在绒布里,躺在盒子里,藏在柜子里。
想起我的祖母。她过八十岁生日时,我给她买了一双老北京布鞋。布鞋透气舒适,也非常合脚,褐色也很适合她。可是,她总是舍不得穿。只是偶尔迈着蹒跚的步履走亲戚或赶集时才穿。去年,祖母去世了,姑妈在她的箱子里翻出这双布鞋。姑妈说,还跟新的一样。我的心特别特别痛。我知道,在惯于节俭的祖母眼里,日子总是特别漫长。可实际上,八十岁后,她赶集和走亲戚的次数已经屈指可数。
我今天把这两个例子说出来,不是抒情,不是说理,而是想谈谈一部书:时下流行的一部日本小册子《断舍离》——我实在不知道怎么给它归类(它不是文学作品,也算不上社科书籍。有人说它是一本心灵鸡汤书,我不认同,它没有那么安静和纯粹。它也不能算是一本工具书,因为它比工具书要有感情和导向性。)因此,我用“小册子”来称呼它吧。
这是一部讲究实践性的书。著名灵修学家张德芬在前面作序推荐。可实际上这部书跟灵修书大大的不同。灵修书是探视内心,向内再向内,寻找最真实的自我。它以内在修养为出发点,以期影响和改变外在的行动。而这部书,是要用行动来改变内心——不去想那么多,试试去做吧,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心灵的领悟和升华。正如书中所说:“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所以,对于其他的书来说,你可以认真阅读和做笔记,读完了就说读完了。可这本书,你读完了,它才真正开始。它需要你行动起来,去实践。
“断、舍、离”三个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书里这么下定义: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也因此,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部叫你扔东西的书。是扔东西,却又不全是。它彻头彻尾地是在讲物品和人的关系。
它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它说,“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它说,“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它说,“选择物品的敲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它说,“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它说,“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这些字句,我都是赞同的。我想,“以人为本”这四个字用在断舍离上最为合适不过了。它并不是要你过清简的生活。恰恰相反,它是让你过精致美好的生活。要给好的东西腾出空间和时间来,现在就用。正所谓,活在当下。
以此为标准,把那些“我不用”的东西处理掉——捐出,或者送人,或者扔掉。把“我用”的物品摆放出来,让美的东西环抱自我——想想就很美好。
我一边翻书,一边行动起来。
从衣柜出发。把那些放了几年都不穿的、几次想扔而觉得可惜了的等等都处理掉,为现在的衣服腾出空间。然后分职场、休闲、睡衣三类叠放或挂好。——书里举例说的厨房分类法,我没有认真学。我觉得,这个分类越少越好,不然就是负担。而且也要适合自己。
到孩子的玩具箱。给适应孩子发育阶段的玩具腾出空间。
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渐渐地,家里有了清新之气。越发觉得,房间亦如一个人,要有新陈代谢,要有输入和输出,形成一个良性新循环,最终有一个正能量磁场。
连续一星期,我都在忙不停。但是内心,从未有过的安宁。这大概就是书里说的两个字“动禅”吧。
非常喜欢书里的这两个字:动禅。我们总认为禅就是静坐,清修。可没想到禅还可以跟动结合得如此美好。在动的过程中,亦可以安静地参禅。外在的动正带来内在的静。外在的动也正衬托出内在的静。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这样的禅得常常参一参。
(生活日记网:http://www.telnote.cn/)
《断舍离》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阅读关于整理的一些书目,《断舍离》是让我觉得豁然开朗的一本书,颠覆了以前关于家庭收纳、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张的断舍离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她们的眷恋。这跟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要珍惜东西,不能随便扔东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却让我一下子觉得心头明亮了很多。总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实就是因为有太多其实我们用不到的东西占据了我们的家里的空间,真正用的时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总是有贪念。老想往家里搬东西,这些平时用不到的东西即占据了你的空间也占据了你的心灵,耗费了你的能量,应该从现在开始,丢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令人不舒服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简约,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书不大,字很大,所以内容其实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认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作者罗列了多余的东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种负面作用,以及六种不能丢弃物品的理由,并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丢掉无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适的和令人愉悦舒适的东西。作者提供如何开始断舍离整理自己家的各种理念和方法,但是并不够详细,大多数还是在讲道理,列出的都是总的目标的一些东西,细节操作不是特别多。主要有收纳的三个铁的法则,看不到的收纳、看得见的收纳、用来展示的收纳三种情况下东西的比例分别是7 :5:1;收纳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要竖起来放着。这就明显不如《让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书中作者的具体实践方法了。第三部分,认识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灵。作者通过举例来说明整理了不需要的杂物后,生活发生的各种好的变化,例如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类型,变得更喜欢自己,人际关系变得更好等。鼓励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还看了另外一本,发现出版社不同,有张德芬写的序,那本其实东西比这本倒是多一些,不过基本理念什么的都没有变化,只是扩充了一些。还是值得看看的,能够改变你的一些理念。张德芬的序写的很好,关于人生的感想写的很透彻。
《断舍离》读后感
人生于世,会面临纷纷扰扰的困惑与不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下,怎样在面对各种诱惑与纷争时,遗世独立而又与世无争?怎样在喧嚣日上的都市,管控好自身的同时而又不随波逐流?《断舍离》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份精神指引,它在试图诠释这样一种理念:过好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去赢取什么,而是学会放下。
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许都让自身有些麻木不仁,对于周遭的一切仿佛隔岸观火、置身事外,倘若真正如是,便永处浑浑噩噩之生活与平淡无奇之人生,有何新意可谈?美学家宗白华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譬如一杯酽茶,虽然浓烈,却不如白开水来得自然,来得舒心。《老子》中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对于物欲世界的过多奢求,正是造成今时今日人生诸多困惑的渊薮。因为时代的愈发前行,世人不安于内心的冲动便会愈发萌生,不愿意断舍离的诱惑与贪婪便愈加增添,久而久之,便会偏执于一念,而遗忘了人生的本来面目。
书中“将时间放在当下”一语,正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惊醒,多少人心中拥有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却不能脚踏实地走好当下;有对未来的各种奢求,却不能平复当下的心境;有平治天下的抱负与胸怀,却没有扫平斗室的度量与担当。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点滴的人生印迹,方能汇聚成大江大海;镇日的一言一行,丈量一生的得失宿命。因而,不妨放下仰望星空的眼眸,低头俯视人生的脚步,回望逝去的光景,思忖当下的节奏与步点,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
参悟人生本无多大的玄关,慧能偈语中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多少纠结是由于自身的放不下身段,多少痛楚根源于自身的顾影自怜。其实何妨跳出人生的束囿,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审视自身的日常举动,是否闲寻气恼?是否自怨自艾?是否偏执过往?是否忘却当下?
人生是一场不断的修行之路,选择的道路迥别,但别不妨碍人生的归宿。在文革的艰苦岁月,食指跳出琐碎的羁绊,用坚毅与果敢写下了感动了无数人i1766.com的那首《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平凡质朴的言语中,释放的是对人生的无限的眷恋与情怀。放逐自我,得到的无过是秋季的一抔枯槁;百折不回,方能坐拥苍穹的一抹绚烂云霓。
古人曾言:“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举世尽从梦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人最大的问题在于执着自身的过错而浑然不觉,在于偏离了人生正道而毫无悔意,学会断绝无关之俗念、舍弃对人事之执念、绝离自身之伤怀,放下身心,享受生活,才能获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安宁祥和;才能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诗意境界,才能褒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洒脱襟怀。
(生活日记网:http://www.telnote.cn/)
《断舍离》读后感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读过本由“从小立志成为家庭主妇,以整理收纳为乐趣”的近藤麻里惠写的《令人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读完这本《断舍离》,再和它进行比较的话,觉得两者的“操作过程”大同小异。
以下是我读完全书总结的“断舍离”的整个过程:
检视物品。将自己所有的所有物品分种类一样样地进行检视,摸着自己的内心说哪些是自己当下真正需要的,哪些是——“过去的记忆但是现在已经不需要变成累赘,但是扔掉等于扔掉记忆所以不能下定决心扔掉”、“因为便宜所以大量批发”、“因为贵所以舍不得送掉舍不得扔掉”、“自己觉得有朝一日可能会用所以一直保留着”的物品。
处理物品。检视完了之后,要果断地选择自己当下需要的东西留下,然后把其他的物品看情况不是送掉卖掉就是扔掉,让这些对自己来说是鸡肋的物品物得其所,物有所依。
养成习惯。断舍离是短期内速战速决的战役,也是长年累月习惯的积累。通过不断地检视东西,扔掉东西,留下当下可用实用让自己安心的物品,可以让自己时刻保持对自己生活的觉醒。如果以上帝视角来观察的话,是自己的人生通过断舍离的循环得到了进步。
现在是个物资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看到外界太多的诱惑和信息而忘了自己需要物品的初衷,进而疯狂囤积。这本书就是这个浮躁时代里,给浮躁的人们找到自我需要的一本指导书。如果真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进而做到知行合一,我想,对一个人来说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我看完这本书,我当下就有了清出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的想法,目前正在实践中,通过卖掉、送掉、扔掉的手段,来检视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以及,有了那么多物品的自己,和缺了这些物品的自己,哪个比较快乐?
断舍离读后感
乍看到《断舍离》并不理解其意思,只觉得说的似乎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断舍离说的是一种超级整理术。
说到整理,一下就让我想到了收纳。在收纳方面,我虽不是什么专家,却也不是将家里搞得脏、乱、差的专家,然而这种整洁却是建立在花费大量时间上的,刚刚将衣柜整理好,也就是两三天,衣柜就又恢复了原样。这也是常常令我苦恼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办法,隔一周,依旧将所有的衣服翻出来,折叠好,继续进衣柜。三五天后,又会变得乱糟糟的。对此,我常常责怪领导,是他找衣服时,给翻乱的,而同时,翻乱后又不及时整理。
书中所说的断舍离,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须、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决、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十分恋旧的人,整理衣服的时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旧的衣服,却从来不会将其扔掉而是依旧叠好,放到衣柜里,总觉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吗?其实也没用。虽然想着或许哪一天旧物改造的时候,会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时间去做旧物改造,旧衣服收了两三年,甚至更久,却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这些年,造成家里繁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所占据的空间,与收纳整理它们所花费的时间。
在没有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茶几上的东西不能再精简,虽然看着总觉得有些不美观,可是烟灰缸是平时用来放瓜子皮、果核等废物的,纸巾肯定是不能精减的,吃了水果后,拿一张纸擦手非常方便,剩余的三种零食,更不能移动,放到其他地方会忘记吃,久而久之就会坏掉。可是,看了《断舍离》后,我做了新的改变。将瓜子、榛子现南瓜子换到了小容器里,这样占据的空间比较小,看起来也整洁了不少。烟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或者在看不到烟灰缸的时候,就会直接将果核扔到垃圾筒里。如此一整理,茶几上,虽然没有做什么精简,却也比原来看起来整洁了许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购物袋,我常常会保存下来,舍不得扔掉,可是这些东西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而基本用不到。将这些东西清理掉,发现空间多出了许多。
在看《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个女生,说她喜欢整理电脑,将文件夹分类分得特别清楚,其实这也是一种整理术,如此可以让工作变得很轻松。
书中,用图表的方式、简洁的语言,将家居整理的方法说得非常详细。本书适合那些家里凌乱却不知道如何整理,家里虽然整洁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整理的人,从书中可以学到非常实用的家居整理术,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生活日记网:http://www.telnote.cn/)
断舍离读后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zz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